武德充沛?还是毁誉参半?详解米格-23可变后掠翼战斗机
今天继续介绍苏联的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研制的米格系作战飞机。米格战机作为冷战铁幕下苏联对抗西方国家的一线主力,自然名机辈出。本次介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另一个大作——米格-23可变后掠翼战斗机,这也是一个在发展史上充满争议的战斗机。
本文约4980字,主要从发展概况、主要特点、基本性能、型号类别、服役状况、实战应用和历史故事等方面,对米格-23战斗机做一个简要的全景描绘。文章内容大部分内容源自国外和国内的各种公开信息。
米格-23“鞭挞者” Flogger
发展概况
米格-23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1960年代研制的前线主力战斗机,是苏联继苏-17之后的第2种可变后掠翼超声速战斗机,与同时期西方国家装备的F-4和“幻影”F.1战斗机相抗衡。北约绰号“鞭挞者”(Flogger)。
1963年,米高扬设计局开始为苏联前线空军研制继米格-21之后的下一代战斗机。
苏联空军要求新机型既要大幅提高作战性能,又要具备短距起降能力。米高扬设计局决定采用当时流行的可变后掠翼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0日,原型机Ye-231首次试飞,同年7月9日,原型机在苏联航空节首次公开展示。
▼图为231号原型机
经试飞改进,到1968年11月,米格-23通过鉴定,获准投入批量生产。
1969年5月下旬,批量生产型米格-23S试飞,第二年装备苏联空军歼击轰炸航空兵。
至1984 年停产,累计生产数量超过6000 架。米格-23是冷战期间苏联空军前线对空作战的主力。
主要特点
米格-23采用单发单垂尾,两侧进气,可变后掠翼的气动布局。
▼米格-23的四视图
米格-23摆脱了米格系列战斗机以往机头进气的设计,采用两侧进气,机头可以安装大尺寸的雷达。进气道为二元四波系进气道,配有三级斜板,最后一层斜板装有附面层吸除孔,进气道两侧各有两个气俘式辅助进气门,起飞时利用压差打开。
▼米格-23的进气道细节,与美国F-4战斗机、我国歼-8II战斗机的进气道类似
机翼前方有较大的边条翼(后掠角70°),机翼具有18°40′、47°40′和74°40′ 三个可用后掠角,其中18°40′用于起降、转场巡航和巡逻待机,74°40′用于超声速和低空大表速飞行,47°40′用于空中格斗。
▼难得一见的米格-23可变后掠翼机构
后掠角需由飞行员手动调整,后掠角的差异导致气动中心变化较大,飞机操纵比较复杂,不同后掠角下飞机的操纵性能差异较大。对飞行员提出了较高的技术和经验要求,对新手而言,非常不友好,而对经验丰富的老手来说,米格-23是一架不性能强悍可以满足不同状态的战斗机器。
▼三种不同后掠角状态下的米格-23
机翼前后缘有多段式襟翼,提高了飞机的起降性能;后缘襟翼前方有两片扰流片,可结合差动平尾进行滚转控制。
米格-23的起降性能相比之前的米格机得到了显著提高。机翼在小后掠角状态下,配合前缘襟翼和全翼展后缘单缝襟翼,升力系数增大,起飞滑跑距离仅为620米,比米格-21缩短了23%,着陆滑跑距离820米,比米格-21缩短了15%。
▼机翼完全打开,加力起飞状态的米格-23,此时类似于平直翼飞机
后机身下安装有折叠式腹鳍,与起落架交联控制。机身采用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主要制造材料是钢和铝合金。
▼加力飞行状态下的米格-23,可见机尾腹部的大面积腹鳍
米格-23最具特色之处是其采用“蟹爪”设计的主起落架,复杂的折叠机构同时满足了大尺寸机轮、大宽轮距和小收纳空间等多项指标,兼顾了空间和性能的要求,而且实用可靠。据传这样的起落架设计是一位女大学生设计的。
▼侧后视角看主起落架
米格-23具有突出的高空高速性能,高空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35倍声速,低空表速达1350公里/小时,而且水平加速性好,有利于低空突防、高速拦截和攻击后脱离。但该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不佳,近距格斗能力较差,后掠翼采用手动模式,大大增加了飞行员操纵的复杂性,更不利于近距空战格斗,导致其不能有效胜任制空作战,只适于中、低空高速拦截使用。
作为与西方国家的F-4和“幻影”F.1相抗衡的第二代超声速战斗机,米格-23的出现改变了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一贯的简单、轻巧和大批量生产的思想,重视航空电子设备和机载武器的作用,大幅提高全天候作战能力和航程。
捷克空军在捷克斯洛伐克90年代初解体后分到一部分米格-23ML。米格-23ML在90年代北约军演中与其它西方战机的对抗表明,米格-23ML的加速和机动性优于法国幻影III、幻影F1C和美国F-4F,并在加速性和垂直机动性能上优于幻影-2000,只是在水平面机动性上不如它,只有F-16在所有的机动性能项目上优于米格-23ML。从这个角度讲,米格-23生得伟大,完全达到甚至超越了它最初的研制目标,是一个达到优秀水平的作品。但又生不逢时,后期改进型出现的时间已经与西方以F-16和幻影-2000为主的三代机重合,处境尴尬。
▼战争雷霆游戏中的米格-23
型号类别
和其他米格系战机一样,米格-23具有非常庞杂的衍生型号。
米格-23:“鞭挞者”-A,预生产型,没有翼下挂点,相对原型机增加了机翼锯齿前缘。
米格-23S:“鞭挞者”-A,包括 S/SM 两种型别,最初试生产型,使用R-27F2-300发动机(最大推力99千牛),1969年5月下旬,原型机首次试飞,1970年停产,共生产60架。
米格-23SM:“鞭挞者”-A,也是试生产型,在S型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换用推力增大的R-27F2M-300发动机,武器装备设置更加完善,使用APU-13新挂架,还首次安装了RP-23L雷达,但不成熟。1971年停产,共生产80架。
米格-23M:“鞭挞者”-B,是米格-23的主要生产型,包括M/MS/ML/MF/P(MLA)/MLD 六种型别。其中M型是S型的改进型,改进包括换装R-29发动机,推力进一步增大,火控系统具备比较成熟的下视和攻击能力。原型机1972年6月首次试飞,1973年开始服役。
米格-23MF:“鞭挞者”-B,米格-23M基础上发展的出口型。米格-23MF有两种版本,出口至华约国家的版本与米格-23M基本相同,仅更换部分通信设备而后敌我识别设备,出口至东欧国家的版本雷达、航空电子设备有所简化。
米格-23U:“鞭挞者”-C,双座教练型,用于教练但保留了空战能力。第1架以S型为基础改装,1969年5月首次试飞,后续机在M 型基础上发展,因此也称米格-23UM。生产从 1970 年持续到 1978 年,共生产769 架,后期有部分改装至米格-23UB的标准。
米格-23UB:“鞭挞者”-C,米格-23U的改进型,两者相似度较高,但发动机由R-27更换为R-29,生产持续至1985年,包括部分米格-23U在内共生产769架。
米格-23MS:“鞭挞者”-E,米格-23M基础上发展的简化出口型,航空电子设备简化,性能降低,是米格-23系列中性能最低的型号。1973年至1978年出口至北非和中东国家。
米格-23ML:“鞭挞者”-G,米格-23M的改进型,机身重新设计,减轻重量,可靠性增强,使用R-35-300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83.8千牛,加力推力127.4千牛)。1975年1月首次试飞,1976 年投入生产,1981 年停产,曾大量出口。
米格-23MLA:“鞭挞者”-G,米格-23ML型的航空电子设备改进型,安装的RP-23“蓝宝石”雷达增加了探测距离,提高了可靠性和电子对抗能力。共生产约1000架。
米格-23P:“鞭挞者”-G,1977 年开始在米格-23ML型基础上为国土防空军研制的截击型,雷达等航电设备性能提升,具备更好的下视和攻击能力,1979 年首飞,产量约500架,只在国土防空军服役,从未出口。
米格-23MLD:“鞭挞者”-K,米格-23ML的改进型,也是米格-23的最后一种改进型,1982年研制,主要改进了气动性能,改进了航空电子设备,增强了电子对抗能力。气动外形上最显著的改进是在翼根增加可产生涡流的两个锯齿,前缘襟翼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偏转到最佳位置,这两项措施都可以在大迎角下产生流过控制翼面上表面的涡流,以此改善大迎角操控特性,但副作用是增加了阻力。换装了改进的“蓝宝石”-23MLA-11雷达,探测距离更大,可在70公里外发现轰炸机大小的目标,还增加了近距离战斗模式并全面增强了其他性能,但仍然采用落后的卡塞格伦天线。
米格-23K:米格-23ML基础上研制的舰载型,计划为苏联1972年完成预先设计的1160 型航母使用,后由于1160项目取消而改为舰载战斗机试验机,1980 年开始进行滑跃起飞技术的试验,其成果后用于苏-33和米格-29K的研制。
米格-23B:“鞭挞者”-F,对地攻击型,1970年8月20日原型机首次试飞,前机身重新设计,飞行员座椅增高以改善向下视野,其余部分与米格-23S基本相同,发动机换为AL-21发动机。机头雷达去掉,换为换为对地攻击光学瞄准设备,导航系统得到改进。在1971年至1972年生产24架。
米格-23BK:“鞭挞者”-H,米格-23B的出口型,与米格-23B基本相同,只出口至部分华约国家。
米格-23BN:“鞭挞者”-H,米格-23B的改进型,使用R-29发动机,航空电子设备有所改动。1973年至1985年共生产624架,其中大部分出口,另有部分低版本出口至第三世界国家。
▼捷克空军米格-23BN
米格-23BM:“鞭挞者”-D,米格-23BK的改进型,对机头、前机身和翼根等部分的基础设计进行了修改,与其他米格-23系列区别较大,后重新命名为米格-27。
米格-27:“鞭挞者”-D,米格-23BM的正式生产型。
▼米格-27攻击机,机头有明显不同
基本性能(米格-23M)
尺寸数据
翼展:
13.97米(后掠角18°40′)
7.78米(后掠角74°40′)
机长:15.88米(不含空速管)
机高:4.82米
机翼面积:
37.35平方米(后掠角18°40′)
34.16平方米(后掠角74°40′)
机翼后掠角:
18°40′,47°40′,74°40′
机翼展弦比:
5.23(后掠角18°40′)
1.77(后掠角74°40′)
机翼下反角:4°
重量数据
空机重量:10200~109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14800~158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7800~18400千克
最大机内油量:4415千克
最大载弹量量:3000千克
飞行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1350千米/小时(海平面)
M2.35/千米/小时(13000米高度)
实用升限:18300米
限制过载:4.5g~7g
最大爬升率:205米/秒
作战半径:1160千米
最大航程:1950千米
动力装置
1台图曼斯基设计局(今俄罗斯航空发动机科技联合体)研制的R-29-300型涡轮喷气发动机(用于M/MS/MF型),最大推力81.3千牛,加力推力122.5千牛。
机载设备
1部RP-23“蓝宝石”系列火控雷达,TP-23 红外搜索跟踪系统,激光测距仪,ASP-23 瞄准具,全自动导引系统,“警笛”3雷达告警系统以及通信电台、无线电高度表、无线电罗盘、近距导航和着陆系统等。
武器
机炮:
1门GSh-23L型23毫米双管机炮,备弹200发。
导弹:
共7个外挂点,机身中线1个,每侧进气道下各1个,每侧机翼固定段下各1个,活动翼下各1个。对空可携带R-3(AA-2,“环礁”)、R-23/24(AA-7,“尖顶”)和 R-60(AA-8,“蚜虫”)等空空导弹(米格-23MLD还可使用R-27(AA-10,“白杨”)、R-73(AA-11,“射手”)和R-77(AA-12,“蝰蛇”));对地可携带UB-16-57等多种火箭弹,OFAB-100、FAB-250/500 和 ZB-500等常规炸弹或机炮吊舱。
服役状况
米格-23曾在26 个国家服役,除独联体国家外,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埃及、也门、黎巴嫩、叙利亚、阿尔及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科特迪瓦、安哥拉、亚美尼亚、阿富汗、印度、伊朗、伊拉克、越南、朝鲜和古巴等国家曾经使用或仍在使用米格-23。目前使用米格-23的国家主要有安哥拉(22架)、古巴(24架)、埃塞俄比亚(10架)、朝鲜(56架)、叙利亚(90架)等。
▼埃及空军的沙漠迷彩米格-23
实战应用
1982年6月,以色列与叙利亚的贝卡谷地空战中,叙利亚惨败,战后以色列宣称战绩为81:0。但根据最新解密的档案,以色列方面实际损失共计23架作战飞机,其中有12架是被米格-23击落的,包括6架当时最先进的F-16A战斗机。米格-23的战绩绝大部分由R-23中距空空导弹完成的。
1985年的安哥拉与南非军事冲突中,由古巴飞行员驾驶的安哥拉空军米格-23与南非空军的“幻影”F.1C和“幻影”III发生空战,双方互有击落。一架米格-23MF被击落,同时也有米格-23MF使用AA-8近距空空导弹击落数架“幻影”F.1C和“幻影”III。
机史轶事
米格-23横穿欧洲
1989年7月4日,一架苏联前线空军的米格-23M战斗机从波兰科沃布热格起飞后不久,因发动机加力燃烧室推力骤减,高度不足,飞行员尼可莱·史库里丁上校在距地面仅150米的低空安全弹射出座舱。但是战机并没有立即坠毁,反而发动机运转恢复正常继续向西飞行,全程保持超低空航线。
飞机在飞离波兰领空后一路穿越东德、西德的领空,由美国空军驻防在荷兰索斯特堡基地的第32中队F-15战斗机起飞拦截。当伴飞的美国飞行员发现米格-23座舱中没有飞行员,于是跟随这架米格机飞入比利时领空。
F-15原本要在北海上空击落这架飞机,但在米格-23耗尽燃油之后,两架F-15掉头向南脱离返场。法国空军也曾起飞幻影F1战斗机准备在它入境时拦截,但在无人飞行了560英里后,坠毁在比利时西部科特赖克,砸死了地面的一名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