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果敢族”的由来:不少人自称明朝皇室后裔
“果敢”是掸族语,“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九户人家的意思。果敢族的英文名称为“Kokang&...
“果敢族”的由来
“果敢”是掸族语,“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九户人家的意思。果敢族的英文名称为“Kokang”,在雅虎网站上解释为 “居住在缅甸金三角的一支来自中国的少数民族”。果敢人对自己的解释却是:“果”等于果断,“敢”等于勇敢。“果断而勇敢”就是今天果敢人对自己族名的宣示。缅甸果敢自治区地处缅北萨尔温江东岸,面积约为5200平方公里。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国境线达250公里。整个果敢辖区呈条状,多为山区、丘陵,主要是由三个大“坝子”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麻粟坝”。平均海拔1216米,年平均气温16.8度,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缅甸果敢地区数百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是以经营毒品而获取利益为目的的武装割据势力的历史,也是缅北数支地方武装势力形成、发展史的缩影。果敢地区与云南边疆地区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关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西南边疆史地的学术研究,而且对我们认识缅北边境毒品问题的历史与现状,维护缅甸联邦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1658年3月,史称桂王的永历帝朱由榔,在原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余部的大西军拥戴下,继续举起南明王朝的旗号对抗清兵。在一群南明孤臣的护卫下,从南京一路逃亡到云南的朱由榔,最后在昆明建立了南明王朝的滇都,并开始在五华山上建造王宫,蓖子坡随之热闹起来。
清顺治十六年正月初三,吴三桂数十万大军分三路连通昆明。南明小朝廷弃滇都昆明,经保山、腾冲一路败退进入缅甸。
朱由榔带1500余人由腾冲西逃,进入缅甸瓦城 (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1662年,吴三桂率清兵十万之众饮马怒江、直抵缅甸瓦城城郊,朱由榔被押解回昆明,囚禁在蓖子坡头的金禅寺(今利民巷)内。康熙元年四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在今称逼死坡的地方勒死,南明王朝宣告彻底结束。昆明百姓出于对吴三桂叛国降清的义愤,将永历帝遇难地蓖子坡改称为逼死坡。
南明的残兵数干人选到了一个叫麻栗坝的地方(在缅语里的意思是最野蛮的地方,即今缅甸果敢县)隐姓埋名深居下来。今天果敢地区的汉人系这些明末官兵的后裔为主体,其中有一姓杨的武术高手,其曾祖先是沫英将军长驱人滇时的帐前绕将,此后历代镇守滇西南,对西南的民情地理了若指掌。杨氏成为当地土司,统领起各部南明遗民,逃避清兵的追杀。当地的土著人斗不过这群来势汹汹的“客籍”,渐渐退人野人山深处,一个汉族社团崛起于缅北高原,繁衍至数十万之多,其后果敢土司和莱莫土司均延承了中国封建王朝的体系。直至1962年,杨家才与奈温将军达成协议,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玺,实行地方自治。
在缅北,种植罂粟、生产鸦片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世纪40一50年代,逐步形成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种植为主,旅缅华族收购、贩运为主的格局。
20世纪初期杨国正主政时,因出产优质鸦片,果敢由此而商业兴旺,社会繁荣,人口大增,并诞生了整个金三角地区最盛大的烟会,成为缅北当地一年一度最为热闹的鸦片集贸盛事。
百年来,整个果敢出产的鸦片几乎全是以老街为集散地。由缅甸经滚弄运往中国的货物,也是以老街为中转站。
中国远征军迸入缅北及果敢后,将果敢的地方武装自卫队(红包头)改编为第20集团军果敢自卫队,并配发枪支弹药,自卫队因此发展到1000余人,在与远征军配合作战中,先后与日军直接对抗上百次。因为有了这支队伍,那时的缅北地区始终高悬着英国米字旗和中国的青天白日旗。
因抗日有功,1947年英王乔治六世向杨文炳颁发了英帝国勋章。之后仅保留百来号人的队伍守土自治,但自卫队的称谓就此延续下来。
日本战败后,英人重返缅甸。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缅甸国内展开了风起云涌的独立斗争。
在果敢地区历史上活跃着数支地方势力,最具影响力的是罗氏家族、杨氏家族、彭家声及今天执政的白家。这几支地方集团的发展史,与果敢历史演进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致于人们在研究果敢的历史与现状时均无法予以回避。这些地方势力的形成与发展,则构成了果敢历史的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