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因何而起?
今天咱们聊聊「中美贸易战」因何而起?
事情开始于2018年。2018年的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将对总价值大约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额外关税。
随后,中美之间经过2个多月的反复的磋商与谈判,未能达成一致。6月6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正式公布对华征税清单。第一部分涉及818个产品,总价值大约340亿美元。第二部分涉及284个产品,总价值大约160亿美元。特朗普总统,同时发表声明表示:如果中国采取任何针对美国商品或公司的报复措施,美国将继续,对价值2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之后再视情况,启动对价值3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7月6日,美国开始对第一部分,总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同日,中国做出反制,对总价值34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同样加征25%的关税。
8月8日,美国宣布第二批加征关税清单,对总价值大约16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从8月23日起生效。同日,中国也宣布,对价值5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同样加征25%关税,也于8月23日生效。
9月18日,美国发起第二轮加税,宣布从9月24日起,将对2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并声称如果中国报复,将立即再对267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随后宣布,将对6百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同样也与9月24日生效,并针锋相对地回应美国,如果美国继续加征关税,中国将同步反制。
之后,中美经过多轮磋商达成一致,暂时停止加税,并设定了3个月的谈判期。经过大约8月的反复谈判,最后因为中国认为,美国起草的
《中美贸易协议草案》,涉及对中国主权的要求,中国无法接受,最后中美未能达成协议。
随后,2019年的5月10日,美国宣布对5千7百多种,总价值2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美国发起第三轮加税。3天以后,中国宣布,对总价值6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同样加征25%关税。
6月29日,中美首脑在20国集团大阪峰会举行双边会谈,中美重启经贸谈判。7月30日,中美举行第12轮贸易谈判。但是8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又突然宣布,将从9月1日起,对价值3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0%的小额关税。8月5日,美国政府又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8月15日,美国正式宣布对价值1千2百亿美元的中国商品,从9月1日起,加征10%关税。美国又发起第4轮加税。作为反制,8月23日,中国宣布将对75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10%关税,同样于9月1日生效。同时宣布,恢复对美国的汽车零配件,加征关税。
同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宣布,将从10月1日起,对2千5百亿美元的中国商品的加征关税,从25%提高到30%,同时命令所有美国在华公司,要立即移出中国,并开始寻找替代方案。
虽然表面上看,特朗普宣称要继续升级贸易战,但是随后事态的发展,却是贸易战开始出现了缓和。9月5日,中美敲定第13轮经贸谈判。9月10日美国推迟了10月1日启动的加税计划。9月17日,美国免除了中国437项商品加征关税。10月11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将暂停对2千5百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关税,从25%提高到30%的加征额外关税计划。12月13日,中美经贸谈判达成第一阶段协议。2020年1月13日,美国取消对中国「汇率操纵国」的认定。1月15日,中美达成经济贸易协议。
从2018年3月,到2020年1月,在将近2年的时间里,美国先后发起4轮加税。中国做出4轮反制。虽然中美经过13轮高级别经贸谈判。最终达成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是这个贸易协议,只能说是暂时停止了继续扩大和升级加税,而已经实施的加税,却并没有取消,也并没有真正解决中美间的贸易争端。所以拜登政府上台以后,又宣布将继续使用关税工具,并联合盟友一起共同制衡中国。2022年9月,美国政府又宣布,将延长对华加征关税政策。所以也就是说,中美贸易战从2018年至今,已历时将近5年,且仍在继续,并没有结束。
美国发起贸易战的理由,简单归纳起来大致有3点:
一是指责中国没有遵守加入世贸组织时降低关税的承诺。
二是指责中国窃取知识产权。
三是中美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
首先,关于降低关税承诺: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未入世前的平均关税率大约是40%左右,入世4年以后到2005年,平均关税率就降到了
大约10%左右。入世时中国承诺的各项相关立法可以说也都基本未超出期限要求。所以应该说不是中国没有降低关税,而是还没有降低到美国所要求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即使中国未能完全履行入世承诺,也是应该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实施相关的制裁,而不是由美国越俎代庖,发起对中国的贸易战。而且世贸组织认定,美国对2千5百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是违反世贸规则的。所以所谓中国没有遵守入世承诺,显然不能成为美国发起贸易战的理由。
其次,关于窃取知识产权:所谓「窃取知识产权”」(IP Theft)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法律意义上的违法侵权。而是美国自己发明的一个超出了知识产权法律范畴的说法,简而言之就是把一些并不属于违法侵权的行为,又定义为「窃取知识产权」行为,比如所谓窃取美国的商业秘密。
前美国国家情报总监丹尼斯·布莱尔(Dennis C. Blair)
2013年,前美国国家情报总监丹尼斯·布莱尔(Dennis C. Blair),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 Jon Huntsman)、以及前英特尔CEO贝瑞特 (Craig R. Barrett)等人,在美国成立了一个所谓跨党派的「知识产权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全名就叫「应对窃取美国知识产权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n the Theft of Americ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17年,这个委员会,向特朗普政府提供了一个《知识产权委员会报告》称,因为所谓窃取知识产权,中国给美国每年造成2250亿至6000亿美元的损失,分为假冒商品、盗版软件,以及窃取商业秘密三部分。其中所谓「窃取美国商业秘密」,就占了其中的大约90%。但是这份报告,不是基于任何的事实和证据,而完全是凭推测估算出来的。其实这个委员会在奥巴马政府期间,就提出过报告,但是未被接受。但是特朗普政府不仅完全接受了这么一份极不严谨也不科学的报告,而且又把所谓的「窃取知识产权」的损失,几乎全算到了中国头上。
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 Jon Huntsman)
特朗普总统明确指责中国,因窃取知识产权,每年给美国造成3千亿美元损失。
前英特尔CEO贝瑞特 (Craig R. Barrett)
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在2018年发表讲话说:在过去17年里,中国的GDP增长了9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是依靠例如窃取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让,以及货币操纵等一系列与公平贸易相悖的政策获得的。这些政策奠定了中国制造业的基础但却是以牺牲了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利益为代价的。
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
也就是说,特朗普政府认定中国窃取知识产权,且金额巨大给美国造成巨大损失。但是并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而是援引了一份同样没有任何证据的报告。
《知识产权委员会报告》
第三,关于中美间的贸易逆差。 中国的基本立场是:贸易逆差不是中国单方面的原因,也与美国的政策和中美间的经济结构差异有关。简单说美国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中国想买的美国不卖。美国能卖的中国又不需要。另外更重要的是,中美间的贸易逆差并不是从2018年才开始的,之前的贸易纠纷之所以,可以通过谈判解决,是因为中美双方都接受「贸易纠纷就用贸易方式解决」的原则。
具体说,就是双方经过协商中国购买一定数额的美国商品,减少贸易逆差,达成一个贸易平衡。但是2018年,美国首先不接受贸易上的平衡对等原则。特朗普总统明确说:美国与中国达成的任何协议都不能是平等的协议,都必须要更有利于美国。因为如果中国不同意将彻底被扼杀。这显然已经不是经贸谈判,而是赤裸裸的对中国的威胁了。而比要求一个不平等的经贸协议更为严重的是,美国不再接受贸易纠纷,用贸易方式解决的原则,而是要求贸易问题,用政治方式解决。不仅将所谓人权问题,香港问题都要纳入经贸谈判的框架之中。还要求在协议中写入事关中国主权的条款,而这在中国看来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所以应该说,虽然在关税、知识产权,以及贸易逆差方面,中美之间确实存在分歧。但是这些分歧,不必然就会导致贸易战。所以也可以说,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美国发起贸易战的借口而不是真正的原因。而真正导致贸易战的原因,究其根本简而言之就是美国试图以政治方式解决经贸纠纷,而中国认为,这是挑战中国主权,不可接受。
而美国之所以与以往不同,坚持要用政治方式,解决经贸纠纷的直接起因,可以说与中国2015年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密切相关。
《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2015年的5月19日,国务院发布的《未来30年中国工业发展计划报告》。简单说就是,中国宣布要从2015年到2025年,用10年的时间,从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到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中等水平。到2049年建国100年时,跻身世界制造强国的前列。为此中国将组建最高级别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推动实施。而媒体在随后的宣传报道中,就将其解读为是中国完全有能力发挥制度优势,集全国之力,用20年时间,在高新技术领域全面赶超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强国。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制造2025》计划,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产业规划,只能说是一份看起来很漂亮,很雄心勃勃的报告而已,离真正的实施还相去甚远。也可以说其中有些内容,基本上很难落实,甚至根本也不会落实。因为在中国内部也还有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工作方式。但是美国也许是真的被误导了,也许是明明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正好可以作为一个借口,所以这份报告,就成了美国发动贸易战的理由。
美国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纳瓦罗(Peter Navarro)说:中国的《2025计划》是与美国竞争,美国不能让中国实现,因为这涉及到美国的国家安全。
美国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纳瓦罗(Peter Navarro)
美国副总统彭斯说:《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控制全球90%的最先进行业。如果实现,中国将占据21世纪的经济制高点。
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美国最初提出的8项要求中,有3项与《2025中国制造计划》直接相关。明确要求中国必须保证,不得对《中国制造2025〉中的先进制造业提供补贴。中国必须要接受,美国对涉及的相关产业的潜在进口进行限制。以及对涉及的相关产业的敏感技术投资进行限制。并且要求中国不得报复和反制。
而且美国在第一轮征税中的第二部分清单里明确说明,新提出的284个产品,与《中国制造2025计划》有关。
简而言之,按照美国的逻辑,中国的贸易优势,是靠侵犯工人权利获得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靠窃取知识产权获得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自由市场经济相悖的。所以如果中国实现了2025计划,获得了世界领先地位。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对美国是不安全的。所以美国不能像以往一样,仅仅要求中国简单的减少贸易逆差,因为这根本不可能真正阻止2025计划。而是要充分利用美国的优势地位从政治上经济上和贸易上全面遏制中国。要强力施压,强制中国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作出改变。
也就是说,以前的中美贸易纠纷谈判,美国是要求中国减少贸易逆差,双方是在经济利益上讨价还价。但2018年美国的理由,是要阻止《2025计划》,所以这等于是要求中国必须在「国家利益」上做出让步,中国当然无法接受。
其实美国的要求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因为至少可以说美国肯定是认为,中国的现行制度对2025计划的实现,是具有优势的。否则完全没必要一定要坚持,中国必须做出制度上的改变。而既然现行的制度对中国的发展具有优势,中国当然也就不会放弃。所以平等协商,是很难得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的。所以美国只能极限施压试图吓退中国。
中国不仅拒不接受,而且在2021年的7月,明确向美国提出了管控中美关系的三条底线:
第一, 美国不得挑战中国的社会制度。
第二,美国不得挑战中国的国家主权。
第三,美国不得阻扰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为中国认为,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可以说实际上就是试图利用经济手段挑战中国的社会制度国家主权和阻挠中国的经济发展。
在2018年4月中美贸易战尚未开打之前,《纽约时报》就指出:特朗普政府计划对《中国制造2025》相关商品施加关税的行为,将开启中美争夺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新冷战时代」。
而「中美贸易战」这个说法,是中国外交部在2019年5月14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提出的。在此之前,一般称为「中美贸易摩擦」或者「贸易纠纷」。因为在此之前,美国方面不承认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也不承认美国试图通过贸易战遏制中国。2019年5月8日,中国认为美国起草的《中美贸易协议草案》涉及主权问题中国无法接受。随后5月10日,美国就宣布对2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
在中美经贸磋商中中国的立场简单说就是二条:
第一贸易纠纷用贸易方式解决。
第二贸易方式解决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平衡。
而美国在贸易磋商中,对中国赤裸裸的施压和威胁,不接受美国的条件,就对中国实施关税制裁。特朗普总统明确说:因为美国可以扼杀中国。中国认为,美国的行为已经使问题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这已不仅仅是贸易纠纷,而是贸易战。因为美国是在用贸易手段,强制中国必须服从美国的意志。
可以说就目前中美达成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文本来看,中国顶住了美国的压力。坚持了贸易问题用贸易方式解决的原则。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原则问题上也没有退让。特朗普总统想通过一个协议解决所有问题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 在签字仪式上说:中美两个根本不同的经济体系问题,协议并没有涉及。所以从任何意义上来说它都没有解决美中之间贸易的大的系统性问题。这只能说是一个不完全的协议,或者初步的协议。
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左)
特朗普总统曾经说,在第一阶段协议没能达成的目标,他将在第二阶段协议中实现。但是随后因为美国总统的换届以及俄乌战争的爆发,打乱了原有的计划和进程。 但是中美的冲突仍旧存在,贸易战也还没有结束。暂时的停火,还并不是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