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考举人难,还是举人考进士难?御史给诸位好好算算这笔账
有读者在评论区问了一个问题,说清代时是秀才考举人难还是举人考进士难?另外也有一位读者看过御史的文章之后,说清代一个县虽然也有几十万人,但读书识字的不多,举人的含金量其实不如现在的清北。
其实,要想搞清楚以上的这些问题并不难,御史只要把数据罗列出来一看便知。
秀才考举人的难度
科举制度从大的方面来讲,分为四级制,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取中者之功名分别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在初级的院试中,全国录取的生员(秀才)数量比较大,平均下来一个县大概有20名左右。清代时读书人的普及率确实很低,一些文化不发达的县参加院试的考生数量总体也不多,一般在一二百人左右。
也就说不到10个童生里面就有1个可以考中秀才,这个难度和现在比起来不算太大,可能还达不到211的水平。
乾隆中期,全国的秀才数量大约为50万人,而全国的读书人中获得童生资格的也仅有三四百万人。可以说,秀才的人数还是十分可观的。
考秀才的难度为何不大呢?这是因为秀才有一个天生的缺陷,就是不能入仕做官,不会给国家的编制带来压力,他们只能获得有限的政治待遇,所以朝廷对秀才的录取比较宽松。
秀才的进阶考试是乡试,考中后的功名为举人。进入乡试阶段后,考试的难度、考场的纪律以及录取的比例都成倍数增长。
从顺治朝到康熙五十年,乡试的录取比例都在不断调整,总得趋势是越往后录取的人数越少。
乾隆九年基本形成定制,各省乡试的录取人数被固定了下来,具体如下:
顺天102、江南114(江苏69,安徽45)、浙江94、江西94、湖广93(湖北48,湖南45)、福建85、广东72、河南71、山东69、陕西61、山西60、四川60、云南54、广西45、贵州40。总计1114人。
乾隆后期以及嘉、道时期,虽然对乡试录取人数有一些细微的调整,但基本上变化不大。
乡试具体的录取人数有了,如果在此基础上能统计出各省的报考人数,那么就可以得出录取比例。
很遗憾,从清代的科举文献中,御史并没有找到各省具体的参考人数,仅有个别省份有记载。比如康熙五十八年,江西乡试入场的考生为一万二千余人。而这一年江西省的录取人数为90人,换算下来是133个人秀才中取1个举人。
江西的考生肯定不是最难的,我们知道江南贡院是清代最大的贡院,里面有号舍20644间,而录取人数只有114人,换算下来就是181个秀才取1个举人。
当然,江西、江南、浙江等是文化大省,竞争也最激烈,如果是偏远地区文化不发达的省份,诸如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乡试录取比例要高一些,康熙五十八年乡试,贵州的考生数量只有四千余人,录取比例为88取1。
此外,像次偏远的省份,如陕西、四川、山西等省,录取比例也在130取1左右。综合来看,全国乡试的录取率应该在1%左右。
但是这笔账好像怎么算都觉得不多,因为全国的秀才数量是50万人左右,而乡试只录取1114人,这个比例应该是在500比1左右。
这是因为有很多秀才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参加乡试,或没有通过科试、岁试,或因自身原因没有参加考试。我们计算的仅是进入考场的秀才,而没有将全国的秀才涵盖在内。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一窥举人的含金量,清代共有1600多个州县,平均下来就是1.5个县三年的时间内才能出一个举人。事实上,有些县几届乡试下来都出不了一个举人。
举人考进士的难度
会试的录取率不像乡试那样是固定的,每一科的录取人数都不同。清代共开112科文举,总计录取了26849,平均下来每科录取约240名进士。
同样,要是搞清楚参加会试的考生数量,那么便可以得出具体的录取比例。御史也没有找到历科会试的考生数量,但顺天贡院的号舍数量是有明确记载的,具体为16000个,这是因为参加会试的,1114个新科举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主力队伍还是历届举人。
以16000个考生取240个进士计算,录取比例就是1.5%,即66个举人取1个进士。从账面数字来看,是不是就证明会试要比乡试的难度更低呢?
这个问题需要区别看待,因为会试不是按文章水平高低来录取的,其中还涉及到一个“分省取士”的规定。
道理很简单,如果仅仅以文章定输赢,那么基本上可以肯定,云贵、广西、四川等省的举子们是要吃大亏的,这些省份的考生质量远不如江南各省,甚至可以说搞不好偏远省份的举子就会全军覆没。
从清初的时候,朝廷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为了照顾偏远省份的举子,下旨分省取士,总的原则是确保每个省都能产生少量进士,最大限度地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
分省取士无疑提高了江南举子的录取难度,本来江南省份的读书人就多,现在名额又被其他省份划走了一部分,录取的比例就明显要低于平均值1.5%了。
同样偏远省份考生数量少,由于朝廷有扶贫助学的政策,这些省份的考生录取比例也就提高了。据不完全统计,江南各省的会试录取率大致维持在1%左右,而这个数字基本与乡试录取率持平。也就是说,江南省份考举人和考进士的难度,基本上旗鼓相当。
举人和清北如何对比
乡试的录取比例已经知道是1%左右,显然这个数字要远远高于现在的清北录取率。就算乡试是三年举行一次,除以三也还有0.33%,就是说1000个考生里面还有3.3个能考中举人,这也明显高于清北的录取率。
只是,具体到各省各县情况就不一样了,就拿御史的老家徽州地区而言,清代时徽州府是安徽科举第一名,出了无数的举人、进士。
而如今的歙县(原徽州府所在地)随着教育质量的不断下滑,已经很多年没有出过清北考生了,别说是举人,清北生的含金量比当年的进士还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