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了上百年的胡同-杨梅竹斜街
杨梅竹斜街是连接大栅栏和琉璃厂东街的一条胡同,有800多年的历史,又有着极佳的区位优势,地处前门大栅栏核心位置。位于北京市原宣武区煤市街西侧,东起煤市街,西至琉璃厂东口,全长498米,宽约3.4-8米。
杨梅竹斜街(网络图片)
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杨梅竹斜街。”传说,此街原是一条大水沟,后逐渐盖房,取名斜街。清《光绪顺天府志》则称“杨梅竹斜街”。
在大清乾隆十五年时的《京城全图》中,此街被标注为《杨媒斜街》。据说这是因为在这条街上,住着一个善于说媒的杨姓媒婆。就凭着一张巧舌如簧的嘴皮子,挣下了万贯家财。谐音并雅化为“杨梅竹斜街”。
杨梅竹斜街
杨媒婆大号杨小竹,祖上也曾经是名门望族,后因家道中落,不得已落户在这条斜街上。杨媒婆长得也是一表人才,秀外慧中,亭亭玉立。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俱佳。
当然,“杨梅竹斜街”名称的由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与“八大胡同”有关。日本编写的《北京案内》一书载:“在八大胡同,号称妓女八千。”建国以后,政府下令取缔娼妓,原先的妓女,经过学习、训练、治病,开始了新的生活。
八大胡同(网络图片)
杨梅竹斜街与附近的铁树斜街(原名李铁拐斜街)、樱桃斜街、棕树斜街(原名王广福斜街)都是人走出来的。元朝灭金朝后,元朝政府放弃金中都城,在金中都城东北面另建元大都城。金中都城的施仁门(位于今虎坊桥西侧)内的丁字街(位于今菜市口附近)是一个繁华市场。新建的元大都城的商业尚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大都城内的百姓很多都到中都城购买所需物品。出大都城丽正门(今正阳门)向西南到丁字街,逐渐被百姓们走出一条从东北向西南的道路,便是这些斜街的来历。
杨梅竹斜街(网络图片)
清末民初,这里风雅与风月兼具,既汇集了多家著名书局,也有高级娱乐场所,传说:鲁迅、梁实秋等名人经常来此饮酒聚会,蔡锷也是在此结识了小凤仙……杨梅竹斜街以前是一条文化街,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梁诗正和现代文学家沈从文都曾经住在这条街上。
杨梅竹斜街
在此胡同东口内路南,原有东升平澡堂,解放前曾是中共北平地下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现为东升平宾馆。青云阁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其后门在杨梅竹街上,曾是文人、学士相聚品茗的场所。京剧演员周益瑞(净)曾寓居于此,街中曾有安徽和含会馆、江苏酉西会馆。
杨梅竹斜街
杨梅竹斜街61号,过去是酉西会馆。1923年8月,18岁的沈从文,在参军5年之后,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他住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酉西会馆。 只有高小文化的沈从文,未能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只好在这里开始自学写作。每日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便是佳肴,走出会馆,直奔宣武京师图书馆,两点一线。入冬,气温骤降,他仍薄薄单衣苦寒读……好在有《笔记大观》《小说大观》《玉梨魂》《史记》等相随左右。在这里他住了半年,除了读书,也开始了其文学创作历程。他日后发表的很多短篇小说都是以他在酉西会馆时的经历写就的自传体小说。异常艰苦的生活,为他日后写出《边城》《湘西散记》《长河》等奠定了基础。因此酉西会馆是沈从文的重要的文学出发地。
杨梅竹斜街61号酉西会馆
老街上的银钱业公会,当年是北京的票号、钱庄的公会。街上还有湖笔大师戴月轩的故居、京剧武生杨小楼故居、评剧演员新凤霞故居等等。
京剧武生杨小楼(网络图片)
杨梅竹斜街25号,曾是乾隆帝御赐给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的宅邸“清勤堂”。因为梁是汉族,只能住在外城,选址这一片建了府邸,后改为旅馆。这位梁大人是雍正八年的一甲三名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要知道,御赐宅邸在南城十分少见,由此可见当年皇恩浩荡了。如今破败不堪的大杂院,原本规整而雅致,堂前还有紫藤数株,繁盛一时。
杨梅竹斜街25号梁诗正故居
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网络图片)
杨梅竹斜街31号,是一栋民国式灰砖楼,是名扬京城的模范书局。是在民国时期“生”报社、“彝宝斋南文具店”旧址之上,由诗人、设计师、古籍和古雕版收藏家姜寻设计改造出的一家新的书局。模范一词,源自古代的活字印刷术,活字为“模”,盛器为“范”。走进书局,但见世面很少见的古旧书、文物、乃至家具,杂乱地摆放在空间不大的屋子里。门口的宋体字店名很契合这座古旧建筑。
杨梅竹斜街31号模范书局
杨梅竹斜街31号模范书局
中华民国时期,该街上有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中华印书局共7家书局,都是当时著名的出版企业。当年大量的进步书刊、科技读物、外文图书等都是由它们出版的。当年,杨梅竹斜街是领风气之先的地方,不少学者约稿、交稿、购书,都要亲自跑书局。当年的书局后来一度都沦为了大杂院,很多甚至再也找不到一点痕迹。
世界书局旧址位于杨梅竹斜街75号,是一座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一层中间开门,两侧是平窗,大门两侧带有半圆形壁柱,柱头带有涡卷,类似爱奥尼柱式,二层也是平窗,带有方形壁柱,顶层设有女儿墙,女儿墙中间是盾牌形装饰。世界书局主营理工类图书、翻译外国图书,例如《范氏大代数》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业,旧址现已改作民居。
杨梅竹斜街75号世界书局
世界书局,原为民国时期一家民营出版发行企业,1917年在上海创办。1921年改为股份公司,设有编辑所、发行所和印刷厂,在各大城市设分局30余处。自1924年起开始出版中小学教科书,形成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足鼎立的局面。1950年2月,世界书局宣告结束。
中正书局旧址位于杨梅竹斜街98号,外形和世界书局旧址类似,现已被拆改得面目全非。
青云阁
青云阁是清末民初北京高级娱乐场所,融娱乐、购物、餐饮等于一身,是文士、官员、商贾、贵胄的消遣之所。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鲁迅、梁实秋等名人曾多次来此饮酒娱乐。蔡锷也是在此结识小凤仙。如今,老街上仍有青云阁后门部分存在,青砖砌成,门上有“青云阁”石匾额。
蔡锷将军与小凤仙
蔡锷将军与小凤仙在青云阁的普珍园相遇相知,二人时常在此约会,据说普珍园里一道名菜辣子凤节是小凤仙的最爱。蔡锷将军逝世后,小凤仙依然常到青云阁寻觅与将军的美好记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根据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爱情故事改编的电影《知音》就在青云阁原址拍摄。
济安堂
济安堂旁的小巷
济安堂,取济世安民之意,是北京的老字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药铺全称“京都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店”。几百年来,历代后人以同修仁德、乐善好施、济世养生为己任,恪守独家秘方,所制膏药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享誉京城。民国时期,它与王致和腐乳、王麻子剪刀并称“京城三王”。如今,旧址改为北京济安斋书店,是一座家庭博物馆,可以在里边喝咖啡、看书。
北京曾经的饭庄八大楼之一,泰丰楼就位于这里,,建于清光绪初年(1875年),主营鲁菜,并集住宿、娱乐为一体。民国年间,党政要员、各界人物常至此饮宴会客。虽然这座曾经接待过无数大人物的饭店现在已经不再营业,但是所遗存下来的几间铺面也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饭庄于1952年歇业,1984年易址重张。饭庄西楼旧址现存三间铺面房及两栋近代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