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后,南宋对金国的复仇有多狠?700万金人仅剩下10万
前言
1127年,大宋帝国一度辉煌的北宫,终于在金人铁骑的步步紧逼下土崩瓦解。
当年冬天,金军兵临汴梁城下,大宋徽宗赵佶登上城头远眺,只见平原上金军战甲闪亮,兵器林立,排起方阵铺满大地,气势如虹。徽宗叹道:“汝为君父者,焉能再见君父乎!”言下之意,北宫已是危在旦夕。
不出所料,金军很快攻破汴梁城门,徽宗和皇太子赵桓被俘虏。更令人震惊的是,金人强迫他们在阖闾殿前进行“牵羊礼”,脱去华服,仅以羊皮遮体,跪在地上任由金兵牵引。
大宋北宫泥马过咸海,金人伺机欺辱我们
当年牵羊礼后的一幕至今历历在目——宋朝的皇后、公主、宗室女眷,被金兵牵着羊皮绳子,沿街游行示众。她们表情麻木,神色空洞,身着破烂羊皮,像牲口一般任人摆布。这一幕无疑是宋朝最大的耻辱。
如此奇耻大辱,让每一个宋人心中燃起了滔天的仇恨。他们痛心皇室遭此屈辱,也痛恨自己的软弱无力。一时间,复仇金人、雪耻北伐的呼声此起彼伏。
当时,宋徽宗的小女儿环庆公主也身陷金人魔掌。她本是宫廷中的掌上明珠,生活优渥无忧,哪知今日竟沦为阶下囚,任人欺凌。金兵见她容貌出众,更加猖狂,时时羞辱欺侮。公主日夜以泪洗面,想念的父皇却无力回天。
宫女王氏本是环庆公主的贴身侍女,两人情同姐妹。靖康之变后,王氏仍不离不弃,日夜伺候,双双沦为金人奴婢。金人有意占有公主,王氏出面求情,遭鞭笞五十,鲜血淋漓。王氏咬牙忍痛,只求公主周全。
当地百姓李大爷亦历历在目,他说:“那日牵羊礼时,我站在长街一侧,只见宫女们神采奕奕,羊皮之下隐约可见玉肌,此情此景,实在凄楚动人。”
“如今想来, 毋宁说是为欺凌。我等百姓对其一无所知,只能袖手旁观。当时围观的人们无不暗自流泪,今后我等定会竭力报仇雪恨,为公主们讨公道!”
“宽厚的胸怀最后容不下悲愤的心”
靖康之变后,宋朝南迁,建立了南宋。依靠皇族血脉得以继位的高宗赵构,本是个崇文厌武之人。他坐上皇位后,面对臣民“北伐金朝”的呼声,心中犹豫不决。
赵构其人胸怀宽广,不想让百姓再遭战乱摧残。他也明白,北伐之事非一朝一夕,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应对强悍的金军。可他又忌惮金人武力,不敢轻举妄动。
在这种心理矛盾的纠缠下,赵构傍晚独自漫步御花园,欣赏这隅世外桃源。忽然一阵悲歌传入耳中,他抬头看去,只见一群宫女正站在亭台上吟唱,声声哀怨:
“昨夜见军容,问行人何往?行人但云点兵西北望......”
赵构心中一悸,这正是岳飞所作《满江红》之词,言辞慷慨激昂,誓要北伐金人。他不禁叹息,自己一个人的心境,怎能容得下臣民满腔的仇恨与悲愤?
这天夜里,赵构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终于,他在心中下定决心——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还是退避三舍,苟全性命要紧。北伐之事,暂且按下不表。
赵构此举也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时任右丞相的章惇上书力陈北伐之必要,引经据典层层论证,声泪俱下。他表示,此仇不报,何以安枕!赵构读罢叹息,言辞激昂,字里行间满是仇恨,自己即使心有所动,亦已无力回天。
退居乡下的老臣文天祥也听闻高宗北伐之举,不禁痛心疾首。他自幼受史书熏陶,见识过太平盛世,如今国破家亡,实在不忍。文天祥执笔写下千字文,剖心陈词,意在督促君主收复河山。可惜赵构已志在安稳,终不为所动。
文天祥叹道:“我辈壮心昂然,誓要北伐。奈何君上昏庸,终使仇雠之火无处诉说!正史何以为训?后人又当如何评说我等无能?唉......”
“到底是兴复汉室,还是销魂曲阑干?”
然而,南宋军民的仇恨之火已燃遍疆土。拥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岳飞,成为众人的精神领袖,发起了一场又一场北伐金国的战役。
1127年冬,岳飞率军攻占襄阳、郾城等地。此役仅以万人之众击败金兵十万,一时间声势大振。岳飞乘胜追击,直指汴梁而去。
1130年,赵构为安抚岳飞,下诏限制其只能夺回河南、陕西失地,不得越雷池一步。岳飞看罢勃然大怒,对左右将士说:“主上这等懦弱无能,江山怎能收回?我只顾兴复汉室,何暇顾及这销魂的诏书!”
赵构得知后大惊,立刻下令调岳飞回师。1133年,赵构设计杀害了岳飞。此后,南宋对金的北伐渐渐淡出视野,最终只能退守江南一隅。
岳飞士卒得知老将军遇害噩耗,无不悲痛欲绝。左右手下见岳飞被囚禁期间,仍然挺直脊梁,神采奕奕。他们私下商议,要趁夜闯入救驾。哪知岳飞闻言后,神色黯然,缓缓摇头。
岳飞说:“若以武力相救,只会招惹灾祸。我来日虽被诛杀,亦甘之如饴。大江南北,我壮志未酬,唯有仰天长啸,泣血挽歌,以抒壮心!”
左右听后,泪如雨下。岳飞临刑前,面无惧色,只留遗言三字“还我河山”。众人顿时痛哭失声,誓要续他遗志,北伐金人!
“报国仇,十年不晚,一代多谢无私将”
岳飞死后,仇金北伐的大业一度中断。然而军民们的仇恨之火从未熄灭,1208年,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率领下崛起,一时间北方局势生变。
1233年,蒙古军攻占河中,威胁金国腹地。金国惶惶不可终日,遂向南宋求和。南宋皇帝理宗赵昀眼见良机来了,假意答应金国和谈,暗中却与蒙古勾结,决心联手灭金报仇。
1234年冬,蒙古大军攻入金都开封,金哀宗出奔蔡州。此时,南宋水军也沿淮河北上,直指开封。金朝万劫不复,最终灭亡。
当年欺辱我国的金人,至此只剩10万余人,流离失所。宋人多年的血海深仇,终于报了!臣民们欢呼雀跃,赞颂理宗“一报牵羊之耻志”。
而岳飞的儿子岳云,也在这一年春天获赠太师之位,以彰显其父报国之功。岳飞虽已英年早逝,但他的仇国热血,经过子孙的传承,终于淋漓尽致!
岳云得悉父仇得报,喜极而泣。他对儿子岳霖说:“你祖父为国捐躯多年,却因奸臣陷害而无功而终。如今国家雪中送炭,重新肯定了祖父的功勋,我等子孙必须铭记、传承、发扬光大,以 REPORT 先人! 盼你日后亦能愧向先祖。”
岳霖听罢泪流满面,再三向先祖及父亲磕头,誓要将这仇恨与热血传承下去。岳家父子三代同堂,泣不成声。他们感念国家终于为先人正名,亦由衷认为这仇报得其所,岳飞功勋卓著,实在一代名将也!
夷狄入侵,蒙古是朋友还是敌人?
金国覆灭后,南宋国力大盛,宋理宗赵昀也藉此坐享功劳。然而,他似乎忘记了蒙古帝国对南宋的长远威胁。
1235年,蒙古军攻占云中,距离江南仅一河之隔。蒙古使臣来到南宋,要求通商互市。理宗大喜,竟为蒙古修筑屯田万亩。
理宗的小臣王淮警告他:“蒙古未可轻也!臣恐我纵其伸手足,终成大患。”但理宗对蒙古的野心视而不见,依旧一味委曲求全。
1258年,蒙哥即位为大汗,决心统一天下。次年,他发兵30万攻打南宋,理宗仓皇出奔,不久驾崩。此后70余年,南宋与蒙古你争我夺,直到1279年,终于完全覆灭。
理宗仅仅沉浸于击败金朝的喜悦中,却未察觉蒙古强悍的本质。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需要历代君主的英明判断。理宗昏庸,终究酿成恶果。
理宗的大臣文天祥曾上书极力反对联蒙灭金。他认为蒙古野心勃勃,灭金后必定南侵。恩将仇报乃所谓“拆东墙补西墙”,终究代价惨重。
但理宗不听,执意与蒙古勾结。文天祥叹道:“蒙人未可与语,此必为后世祸根!”后人证明,文天祥的预见确实慧眼如炬。理宗误判形势,终酿大祸。
理宗驾崩后,其子恭帝即位。1276年,蒙古大举攻宋,恭帝在重压下投降。主战派的文天祥却不屈服,他奋然作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古绝唱,英勇抗蒙到底。文臣拒敌,实在可歌可泣!
宽厚为先,但不能忘记昔日耻辱
宋室南渡后,尽管经历了种种波折,但宋人从未放弃对金朝的仇恨。300年后的今天,我们纵览历史,也不禁为南宋人拳拳报国的热血而感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无法重演过去。但先人的仇恨血海,至今犹在脑海。无论面对何种试炼,我们都不能忘记靖康之耻。只有心怀宽厚,骨头硬朗,才能在这个多雨的世界里挥洒自如。
如今时过境迁,我们唯有吸取历史教训,勿重蹈覆辙。南宋灭亡的最大原因,是统治者软弱无能、优柔寡断。赵构缩手缩脚,放弃北伐;理宗眼花缘蒙,错判蒙古野心。
我们必须牢记,善良不等于懦弱,宽厚不等于无原则。面对欺凌,我们需审时度势,合乎道义地坚决反击,才能争取民族尊严。
同时,也要认清潜在威胁,防微杜渐。不该轻信敌人善意,更不能错判对手野心,需要英明果断应对局势变化。只有心计谨慎,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今人虽无力回天改过去,但我们能改变自己,避免重蹈覆辙。唯有汲取历史教训,才能在未来风雨来临时,不致在同样的荆棘上跌倒两次。
让我们铭记靖康耻辱,但也秉持宽厚仁爱之心。在复杂多变的新时代,展现智慧与坚韧,方能砥砺前行,笑傲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