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妻汪荣华:14岁参加红军,19岁嫁刘帅,是妻子也是战士

刘伯承妻汪荣华:14岁参加红军,19岁嫁刘帅,是妻子也是战士

文|晨夕

2008年5月27日,在北京,一位91岁的老妇人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在老人病重和去世后,多位国家领导人都曾以不同方式,向老人家表达了深切的慰问和悼念。

这位走过近一个世纪之久的老妇人,有着让人钦佩的人生经历。

她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两次翻越大雪山,三次穿越草地,虽为弱女子,但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她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都对工作尽职尽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不退缩,在工作岗位上,她是出色的同志,在生活中,她平易近人。

作为妻子,她对家庭负责,对丈夫体贴,他和爱人是革命伴侣,他们一起走过了最艰难的革命岁月。

这位老人,就是开国大帅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

他们的故事,还要从汪荣华小时候说起。

1

时光倒回到1917年,那年,六安市郝家集的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迎来了一位女婴,父母为她取名为汪荣华。

汪荣华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除了种地以外没有其他收入,日子虽然艰难,但总归能填饱肚子。

在那个年代,只要不饿肚子就是最大的福气了。

转眼间,到了1927年,汪荣华也已经十岁了,在时间的历史长河里,十年无非是沧海一粟,村里的一切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贫穷依然是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但这一年的中国,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改写历史的南昌起义爆发了,那一声枪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也打破了万里山河中,无数贫苦农村的宁静,就连汪荣华生活的小村子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自此以后,红色力量开始注入郝家集,经常有人来宣传革命思想,年仅十岁的汪荣华,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那是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世界。

在这期间,汪荣华的姑父对她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她的姑父毕业于复旦大学,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他不经意间的影响下,汪荣华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渴望能为贫苦百姓,做一点事。

少妇送郎当红军,父母送子上战场,当时人们都以参加红军为光荣。

1930年,汪荣华的父母也将女儿送去参军,无奈年龄不够被拒收了。

次年,年龄符合的汪荣华加入了新兵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她离开家乡,跟随部队开始踏上了新的征途。

那年,汪荣华年仅14岁,但她信仰坚定,立志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2:

历经种种艰难,汪荣华和队伍一直转战到了英山,并加入了红四军十二师。

起初,汪荣华任政治部宣传委员,后又调入英山县委负责青年妇女工作,主要就是走家串户,宣传红军的革命思想,动员大家积极参军。

因为革命需要,汪荣华工作多次被调动,她既从事宣传工作,也曾参加过武装斗争,还曾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卫生部医务员。

不管在哪个领域,汪荣华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她不怕苦,不怕累,心里只有任务,没有自我

1932年,因为蒋介石对鄂豫皖进行多次“围剿”,汪荣华她们的工作开始面临种种困难。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汪荣华跟随红四军方主力军加入了长征的队伍中,在长征途中,她拥有多重身份,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还是救护员,经历了数次生与死的考验。

彼时,19岁的汪荣华还不曾想到,在异常艰难,随时面临死亡的长征之路中,竟然会收获一段白首不相离的爱情。

3:

其实,在没有见到刘伯承本人时,汪荣华就对他早有耳闻,她知道刘伯承是党内的孙武,在巧渡金沙江时助红军脱险。

那会汪荣华以为,刘伯承一定是位身材魁梧的武夫形象,没想到见到本人后,她大吃一惊。

刘伯承非但不是粗狂的彪形大汉,相反他温文尔雅,眉宇间自带一股英气,给汪荣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冥冥之中,二人自有不解之缘。

不久后,汪荣华就被调到了总参谋部四局,在刘伯承手下工作,二人天天相处,对彼此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加深了了解。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刘伯承知道汪荣华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小年纪就参加了红军。

1936年,过草地的时候,汪荣华身体不适,拄着棍子走的非常慢,摇摇晃晃看着非常痛苦。

这一幕恰好被刘伯承看见,他不但对汪荣华很关心,还坚持让她骑自己的马。

其实不止对汪荣华,对其他同志刘伯承也如此,因为粮食短缺,物资紧张,许多人饿得没有力气走路,刘伯承都会将马让给士兵,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草地里穿行。

刘伯承的平易近人和高贵的品格,让汪荣华钦佩不已,对他又多了一丝敬仰,当刘伯承坚持让她骑马时,汪荣华心里满是感动,她连忙拒绝说:“我还行,很快就能追上队伍。”

但刘伯承坚持让汪荣华骑马,那一刻,虽然脚下是泥泞,但汪荣华的心里,却升起一股暖流。

经过一起工作,一起过草地,不知不觉中,刘伯承对汪荣华产生了别样的感情,虽然彼此有着近25岁的年龄差,但刘伯承知道,自己爱上了这个坚强又善良的姑娘。

一段半个世纪之久的缘分,慢慢浮出水面。

4:

1936年的一天,忙完工作的刘伯承决定向汪荣华表白。

那天,刘伯承处理完工作,开始耐心磨墨,然后拿起笔,思考了许久,才工工整整写起蝇头小楷来。

他的情书不是几句简单的话,而是一连写了几篇,每个字都是自己内心最真诚的独白,然后他将那些情书装在信封里,让通讯员黄兴当面交给汪荣华。

黄兴预感到这封信不一般,一刻也没停留,就来到了汪荣华的住处,兴奋地说:“汪荣华同志,这是我们刘总长给你的信,首长嘱咐我一定要当面交给你。”

黄兴走后,汪荣华打开信,看到工工整整的字迹和真情表白,脸上瞬间红晕了,这是她第一次收到情书,还是首长写的,她内心里有激动,但也有不安。

汪荣华觉得自己配不上刘伯承,所以她并没有立刻答应刘伯承的追求。

但刘伯承没有放弃,他将汪荣华约出来,直截了当地问:“你到底有什么顾虑啊?”

汪荣华将自己顾虑完完全全地说了出来:

我是个普通农民的女儿,文化低,知识浅,又不懂军事,对战略战术更是一窍不通,与你相比,不论资历、学识和其它方面,都相差十万八千里,咱们结合,怕是不大合适。”

汪荣华鼓起好大勇气,才说出自己心里话,没想到刘伯承听后,竟然大声地笑了,他说:“

这有啥子关系嘛!我家也是贫穷农民,祖父还当过吹鼓手。为此,我考秀才被县官赶出了考场。正因为我们穷,活不下去,才起来革命,才走到一起来了。只要我们有共同理想,志同道合,就能结成革命伴侣,永远战斗在一起,白头到老!至于文化知识水平低一点,你可以努力,我尽力帮助你。”

刘伯承的一席话,彻底打消了汪荣华内心的顾虑,他们之间终于突破了心理障碍,彼此都知道,对方是最适合自己的人。

汪荣华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姑娘,当从河边散步回来后,她关切地问刘伯承:“你眼睛不好,给我写信还用毛笔写那么工整的小楷,多费眼睛呀!”

刘伯承认真地说:“生平第一次写这样的信,当然要认真啰!

他们恋爱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盼着早点和他们的喜酒,

1936年的中秋节,刘伯承和汪荣华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因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他们结为了革命夫妻。

婚礼上没有鲜花,没有丰盛的美味佳肴,只有同生共死们的战友送来的祝福,但汪荣华深感幸福。

回想她和刘伯承从相识到相爱到结婚,他们一起工作,一起过草地,一起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和困苦。

在这样的环境下沉淀出的爱情,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却寓意深远,他们的爱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也经得起外界一切困难的考验。

5:

汪荣华和刘伯承都是彼此的初恋,婚后的他们,两颗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刘伯承一直坚持帮汪荣华学习文化知识。

刘伯承不但督促汪荣华要多读书,还让她坚持练字,平时也会给她讲历史,在丈夫的督促和帮助下,汪荣华的进步非常快。

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从未想过会拥有安宁的日子,婚后不到一周,刘伯承就接到命令,率领红军大学从甘肃成县向环县的曲子镇转移,作为他的妻子,汪荣华义不容辞地跟着丈夫踏上了新的征程。

战争年代,危险随处都在,那日他们沿着山沟向保安疾进时,突然遇到了敌机,接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响声后,炸弹在他们身边爆炸了。

浓烟滚滚中,汪荣华看到刘伯承倒在地上,身边是一滩血,她心一紧:“不好,伯承受伤了。”

汪荣华流着泪为丈夫包扎伤口,刘伯承安慰说:“不要紧,打仗挂彩,乃兵家常事。

这时刘伯承低头一看,汪荣华的腿部也负伤了,顿时心痛无比,他深情地说:“荣华,数你伤轻,赶队伍去吧!”

危机关头,最考验感情,刘伯承和汪荣华这对新婚夫妇,在结婚一周后,就面临着生死的考验,这也让他们的感情更加坚固了。

汪荣华怎么忍心离开受伤的丈夫,她一边哭一边摇头:“我不能丢下你,丢下你们,要走一起走,要死一起死!”

刘伯承也不舍得汪荣华,但若留下随后都有生命危险,紧要关头不能牵扯太多个人感情,于是他用命令的口吻说:

“我命令你走,现在能减少一个人的牺牲,就是为革命保存一份力量。这里离我们的队伍不远,你快走,还来得及。

军令如山,哪怕是夫妻也如此,汪荣华只能和警卫员一瘸一拐地离开,她一步三回头地看着自己的丈夫,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革命年代,有时候一别就是一生,为了胜利,为建立一个新中国,他们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好在最后他们都成功脱险,当再次见面时,彼此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就这样,汪荣华和刘伯承克服了千难万险,彼此扶持、彼此鼓励携手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伟大的长征路也给他们的爱情注入了新的力量,让他们更有信心,往后余生,不离不弃。

长征结束后,抗战爆发了,他们一起走过了极端残酷的八年抗争和三年内战,他们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汪荣华不但负责刘伯承的饮食起居,她也是他工作上的好帮手,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他们付出了自己青春,付出了自己血汗。

婚后不久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但为了事业,他们只忍痛将孩子托付给保育院或者老乡。

没有父母愿意错过孩子的成长,但和伟大的革命事业相比,小家的聚散离合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一直到解放后,汪荣华夫妇才将孩子接到身边,打了半辈子仗,他们终于有了安稳的生活,孩子也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父爱和母爱。

6: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一直忙于新中国建设,汪荣华也如此。

她先是担任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教员,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她又进入军事学院俄语训练班学习,后担任高等军事学院秘书。

虽然进入了和平年代,但汪荣华依然保持着革命时期的习惯,生活中她平易近人,勤俭朴素,工作上她永远身先士卒,从不搞任何特殊,为此她也赢得了身边所有人的尊重和爱戴。

1960年,汪荣华开始担任刘伯承的秘书,她协助刘伯承处理、承办了大量的文电等工作,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在她眼中,工作就是使命,是不允许有失误的。

回到家,她又开始操持一家人的饮食起居,不但将刘伯承照顾的非常周到,几个孩子也被她教育的非常好。

她是一位革命战士,更是一位伟大的妻子和母亲,在汪荣华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不平凡的一面,当国家需要时,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当家庭需要时,她们照样可以顶起一片天。

晚年的刘伯承,身体一直不好,汪荣华亲自照顾丈夫,护理刘帅,洗漱换衣,熬汤喂药,都说夫妻感情如何,生一次病就知道了。

刘帅一病就是二十多年,汪荣华日复一日地照料着自己的革命伴侣,从未有过丝毫的怨言,让身边的家人和同志都非常感动,他们深深赞叹这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绽开的爱情之花。

1986年10月7日,刘帅因病去世,终年94岁,在丈夫的葬礼上,汪荣华哭成了泪人,望着自己的革命爱人,她的心充满了不舍,充满了哀痛。

2008年5月27日,在丈夫去世22年,汪老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终年91岁,这对革命伴侣,在分开22年后,在另一个世界团圆了。

汪荣华和刘伯承,他们的爱情跨越了半个世纪之久,在漫长的五十年里,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不富有,但他们携手并肩,共度危难,不管是抗战岁月还是和平盛年,他们的爱情都不曾有过丝毫的改变。

他们的故事也让后人知道,真爱和物质无关,只有信念一致的两个人,才会跨越山河岁月,走向地老天荒。

(本文原创首发,抄者必究!!!)

相关推荐

​陕西省咸阳市最好的10所高中

​陕西省咸阳市最好的10所高中

162

陕西省咸阳市最好的10所高中 1、咸阳市彩虹中学 咸阳彩虹学校由彩虹集团公司于1980年创办,原是一所企办学校,2006年移交到秦都区政府管理,成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彩虹小...

​太平洋战争全战役(1941-1945)

73

太平洋战争全战役(1941-1945)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大日本帝国:4潜艇毁,29架飞机毁,55人死亡。 美利坚:8船沉没,188架飞机毁,2403人死亡...

​重磅!青岛黄海学院2021年招生简章发布

​重磅!青岛黄海学院2021年招生简章发布

79

重磅!青岛黄海学院2021年招生简章发布 01 青岛黄海学院概览 青岛黄海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在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核心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山海...

​家有10条狗,一位普通流浪狗救助人的现实故事

​家有10条狗,一位普通流浪狗救助人的现实故事

152

家有10条狗,一位普通流浪狗救助人的现实故事 可能你们身边也有很多个人流浪动物救助人,而今天我们将要讲述的,就是流浪狗救助人,戴姐的故事。 住在上海虹口的戴姐从5年前开...

​一代名臣谢济世的逸闻趣事

​一代名臣谢济世的逸闻趣事

72

一代名臣谢济世的逸闻趣事 谢济世(1689年-1755年),清朝文学家,字石霖,号梅庄,广西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人,康熙四十七年,举乡试第一。康熙五十一年(1712),中进士,改庶吉...

​口译笔记符号大汇总

​口译笔记符号大汇总

192

口译笔记符号大汇总 口译笔记符号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也不是完全照搬来的,今天Yee君为大家分享口译笔记注意事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学习并基于此创造属于自己...

​形意拳 - 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十三)

85

形意拳 - 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十三) 劲力练习 ◆ ◆ ◆ ◆ ◆ 力量的练习,也就是“劲”的练习。武术运动中的“劲”,是通过肢体的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融于武术技巧的力量。这种...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概述

196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概述 古冶区隶属于河北省唐山市,地处唐山市区东部,位于北纬39°42′55.52″ 东经118°26′58.41″之间,古冶区位于市区东部,与开平区、丰润区、滦州市等地相邻,...

​保定奸杀案

107

保定奸杀案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治安想必大家都知道,确实非常差。有不少人被杀害,死后反倒成了悬案,至今没有下文。小时候听乡亲邻里说有伙一起来打工的人,死了几十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