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黄金部队转制改革的个人记忆(二):旧与新交织中的守正创新
二、旧与新交织中的守正创新
2018年对于原武警黄金部队而言,是个大年。正是在这一年,决定黄金部队“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相继确定。从武警黄金部队转制改革方案的起草到获得批准,从集体脱装到移交,主要是在这一年完成的。现在再回想起那一年及以后发生的事,真的是五味杂陈、感触良多。在这一年有关转改框架性内容确定之后,宣告了这个系统全面、真正进入了艰苦的转改进程,涉及转改单位和人员的一系列重大事项先后启动。主要包括:单位重建与重组、内设机构编制与“三定”、业务体系设计与确立、人员转业退休与安置、领导班子安排与到位、资产清理与移交、房地产转性与变性、工资体系套改与设计、体制机制建立与更新、保障模式转变与适应、队伍管理和稳定等。所有的工作都可以说是在旧与新的交织中不断探索,艰难推进。就我参与过或了解的回忆如下。
图片源于网络
(一)转改方案的形成。2018年全国两会在3月中旬结束后,于3月21日在网络上公布了跨军地改革的相关文件。明确提出武警黄金部队集体转业,整体移交到也是在这次两会上确定组建的自然资源部。记得这一天我刚好乘火车到外地休疗养假。一下火车,就在网络上看到了相关文件。心想这个假未必能如期休成。因为像涉及到单位转改这样的大事,可能需要集中讨论与研究,毕竟中央文件中只有一句话,但还是在外地完整地休了十天假。回来之后很快听说了,黄金部队将并入中国地质调查局,而且局已组织含有黄金部队人员的专班,开展转改方案的起草工作。
转改方案很快便形成了,方案的起草和完成也经过了几次反复,编制过程中也征求了一些未参与方案编制人员的意见,其中有些说法经过了多次调整。最初的想法听说是完全打散整合,但最终提交的方案还是总体上体现了整体移交和先移交后整编的思路,并对部队单位与地方单位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复杂性也有考虑。方案呈上后,获得了批准。
通过对中央下发转改方案的学习了解到,该方案明确了黄金部队转改及转改后一系列重大问题,主要包括:名称级别、职能任务、建设目标、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编制体制等。同时也对广大官兵职工关心的涉及单位和个人切身利益的许多问题处理进行了明确,虽然大多是原则性的。简单地说就是:六项具体职能(基础地质调、多金属矿产勘查、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海洋与海岸带地质调查、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一个建设目标,1+13两级管理,相对独立,编制数额不变,保留中央财政一级预算,正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以及各单位的具体名称等。但与几乎差不多前后获批的其他几个军转单位的方案对比,细节上还是有一些区别,当然各个转改单位的具体情况也不太一样。
(二)移交仪式的举行。中央方案下达后,单位及其上级管理部门就着手为移交做准备。实际上本单位有关方面早就在做准备了。对于我们这些转改的大部分同志而言,这是一个不愿意其早点到来的时间。因为穿了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军装,从那天开始就脱下了、入库了,感情上总是复杂的。对于这些同志中的一部人而言,如果不是热爱这支队伍,如果不是有较深的军人情结,可能早就走了。但似乎也有希望早点移交的。最后将移交的时间定在2018年8月28日。中央定了的事,肯定是要执行的。这一天迟早要到来,最有不舍,总是要面对的。那天,举行了隆重的移交仪式。移交方、接受方都很重视,来了不少领导,场面也很庄严、严肃,具体过程记不太清了。我座在会场,亲身感受了这一过程,看得出来,有的同志眼里含有泪水。
图片源于网络
这个仪式一举行,我们连同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单位就这样交出去了。表面上看,似乎一切准备就绪。但实际上,所有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从单位来说,原来的牌子摘下来了,但新牌子并未挂上;名字虽然有了,但户头还没有。从个人来说,军装不再穿了,但身份证还是军人的,对外还得(可)用军人证件,直到其过期。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单位与人都进入了旧与新交织状态下的艰苦探索过程。后来的经历表明,这一过程是相当长的,也是十分痛苦的。尽管距离那一天已经五年多了,但仍有相当一些事没有落定。
(三)单位的重建重组。根据中央批准的转改方案,单位需要重建重组。管理层次上,由原来的三级管理体制变为两级;单位数量上,由原来的1(指挥部)+3(总队)+12(支队)+2(研究所和教导大队)共18个单位,调整组建为1(指挥中心)+13(专业中心)共14个单位。具体如何重组,在方案中已初步明确。大概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直接由原单位改新单位,其他基本不变;二是直接由原单位改新单位,但驻地有变化;三是两个单位合并组建为一个新单位,相关的资产、人员等也跟着合并。
重组后的14个单位中,指挥中心由原指挥部直接转改,为正局级;3个专业中心由原三个总队各合并一个支队级单位组成,也为正局级;其他10个专业中心分别是由原相应的支队级单位直接转改或合并组成,为正处级。其中,
8个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是专门面向新时期、新要求、新职能而设立的;1个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是基于原部队最早和最系统开展军民融合地质调查工作而设立的。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唯一命名并赋予开展军民融合地质调查职能的事业单位;1个矿产资源调查中心,是以原部队传统优势业务为主体的专业中心;1个海洋地质调查中心,1个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这两个中心也是全新的业务领域,意在加强原局系统海洋方面调查力量不足;以及1个地球物理调查中心,这是一个基于技术方法而设立的中心,由原研究所合并教导大队设立的。虽然以前也围绕金矿勘查开展地球物理工作,但那时仅有一个不足10人研究室实际开展这项工作。
图片源于网络
这些转改单位中,除指挥中心、军民融合中心和地球物理中心的名称上不带驻地地名外,其它的都带上了。现在看来,这种带地名命名的做法会在单位驻地发生变化后,面临调整的问题。例如,牡丹江调查中心,很快要搬迁到吉林长春了,如果还用这个名字,显得有些奇怪。该单位的搬迁实际上早在转改前就批准了,并下达了搬迁任务和经费,只是由于转改而未及时启动。另外也还有中心正计划着搬迁,同样也会遇到相似的问题。
另一方面,合并组建后的单位驻地基本上以原主体单位驻地为主,结合局系统原有单位的分布情况,从全局看,区域不平衡情况有所改观(如西部地区单位增加了),但也造成了少数地区单位过于集中的情况,例如京津冀、成都等,多少会对后来以就近就便原则开展的区域业务布局带来一些影响。还有就是驻地调整后,原基地的利用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长沙中心从西藏拉萨搬回长沙(实际为宁乡),拉萨基地的处理。不过这些目前都在积极协调解决。
图片源于网络
(四)内设机构与“三定”。单位组建基本完成后,紧接着就是各单位的内设机制设置和三定的确定,这是相关人员定岗定位和业务工作安排部署的基础。尽管在转改方案中已有大的方向,但具体落实下来还需要详细规划。显然原部队那种模式不能适应事业单位的新要求,然而,鉴于从军队单位到地方事业单位组织管理机制的巨大差异,想一步调整到位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充分考虑各种情况,保证顺利过渡和队伍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先搞一个过渡性方案是合适的。在专班人员的努力下,这个方案通过几次讨论也很快就弄出来了,并得到了上级的批准。现在看来,方案虽然说不上完善,但总体切合各单位实际。由于转改各单位级别、职能、地域、人员组成等有明显差异,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也是不容易的。
在根据内设机制和三定方案实际落实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甚至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新模式,引起了相关人员的高度关注和议论。考虑到原部队单位管理干部多且偏行政,专业技术干部在转改过程中大量离开的实际,因此在落实三定过程中,从原局系统单位分批安排了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直接走上行政管理岗位,陆续选调,后来甚至直接划转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以加强转改单位的技术力量。同时加强了人才引入、社会招聘等工作。
图片源于网络
实践表明,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举措。但客观地说,在相关人员的岗位适应度、人员融合度、原系统人员能力评估与使用、新进人员的真实想法和目的,以及某些模式化的操作是否切合实际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此外,由于转改后一些单位留下了大量由原部队士官转改过来的工勤人员,在后来落编时,必然会出现部分处室工勤人员扎堆的情况,与事业单位的编制结构差异较大,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能在以后逐渐消化调整。
(五)业务体系布局定位。在中央批准的转改方案中,新成立的指挥中心(系统)有六项基本职能,但它们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应该如何科学定位与具体布局,是涉及到各单位业务布局、工作重点、队伍建设、装备配备、长远发展等全面建设的重要事项。事实上,单位领导们也高度重视这个事,在党委和主要领导的统筹部署下,通过走访部有关司局,广泛调研了解局系统单位职能和任务,充分分析本单位职能使命和基础、优势、特点,对照国家新时代重大需求、重大战略和上级管理职能需要,很快拿出了初步想法,及时呈报给部领导,获得了部领导的原则同意,并做出了具体指示,为后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时的具体设计是: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着眼新时代、面向新需求,由中央赋予我们这支新组建单位的重要职能,尽管是全新职能,过去没有基础,但必须担当起来,扛起这个责任,作为重点主责业务进行设计,也是与新单位的名称和内部编成高度契合的。
图片源于网络
陆域和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是局传统的业务职能,做为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陆域部分也是转改前各单位一直开展的基本业务,尽管在转过程中能力有所消弱,也理当参与其中,承担相关任务。其中,与矿产资源相关的勘查工作是原部队的主体业务,特别是在金矿勘查方面,具备一定的资料基础、力量基础、装备基础、保障基础和地域优势,应做为重点突出出来,发挥传统优势,加以巩固和提升。而海域部分则是转改后拓展和增加的业务方向,并与新组建的两个涉海单位职能吻合,虽然原部队系统基本上是0基础,但也必须攻坚克难,从头学起,成为局系统履行相关职能的重要新质力量。
军民融合地质调查,即军事地质调查,是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面向新时期国防军队建设重大任务和作战方针,着眼军事斗争准备和战场环境保障,立足原部队时期全面拓展、顶层规划、体系设计、有序推进军事地质调查工作并做出重要成果和贡献实际,由中央惟一赋予这支转改队伍的重要职能。做为军转单位和转改后具有鲜明特色的职能,理所应当继续坚持与发展,聚焦支撑保障战胜打赢,致力于做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贡献。
上述布局与定位应该说体现了过渡阶阶段业务工作在新旧交织状态下守正与创新的协调平衡。以上述定位布局为基础,自2018年转改以来,在相关领域开展了许多工作。在自然资源领域,先后从部里承接或主动设计部署了全国森林蓄积量调查(后延伸为森林资源调查)、全国草原资源外业样地调查、自然资源部新谋划的地表基质调查、地理国情监测(后改为自然资源监测)、全国国土三调年度变更外业核查和快速反应行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试点等任务。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方面,围绕国家山水工程,以重点生态区、矿集区和矿区为主,主动设计部署了以查明区内主要生态问题为重点的综合支撑调查项目。
在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方面,在局系统一安排下,结合实际,部署了有限的调查评价类项目。其中,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聚焦重点成矿带,立足原部队工作基础和能力,充分发挥队伍优势,部署了以金为主多金属矿床勘查项目。在军事地质调查方面,主要是延续原部队时期的顶层规划和设计,结合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和战场环境建设保障,以及重大应急任务,继续体系推进。在海洋与海岸带地质调查方面,依托局系统相关单位,以积极参与的态度,着眼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适度安排了以基础地质调查和自然资源、生态调查等为主的项目。
在上述工作具体推进和实施过程中,个人体会是,在许多方面仍然需要深化研究和统一思想。例如,森林和草原调查等相关工作与部系统相关单位的职能边界在哪里?地表基质调查与其他调查(如土壤普查等)的关系是什么、区别在哪里?生态调查与生态修复(市场性)的公益性质如何把握?到底是应该搞生态综合支撑调查还是只搞生态地质调查?同样,对矿产资源勘查而言,也存在对勘查与商业性的普查、详细和勘探等工作的关系,以及勘查工作应该做到什么程度等的不同认识。对军事地质调查,存在着原部队体制下需求提报、任务下达、成果推送、服务应用的畅通渠道改变后,如何持续和有效发挥作用?以及在其他单位都想参与的情况下,如何体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等问题。
图片源于网络
可喜的是,在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全体上下几年来的艰苦努力,以上部署的工作中,有些逐渐立住了脚,做出了初步成果。地表基质调查已在全国层面推开,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全国国土三调年度变更外业核查工作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肯定,形成了影响力;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进展明显,特别是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并实施后,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工作量明显增大,经费占比明显增高;军事地质对战场环境建设的支撑和保障地位进一步突显,局党组明确军事地质调查和海岸带地质调查业务牵头单位转到指挥中心系统,为解决主体性和主导性问题奠定了基础;两条海洋地质调查船建设启动并先后下水,必将进一步提升海洋地质调查的综合能力。
各单位通过几上几下研究讨论,职能定位和业务布局逐渐清晰,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新域业务渐成体系,传统优势得到巩固,特色优势更加鲜明,工作成果不断涌现,能力素质也人人有提升、年年有进步,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敬请关注第三部分:破与立状态下的融合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