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师》:时代、社会、人,在互动中前行|名家
文|章柏青
编辑|杜思梦
《照相师》作为一部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拍摄的影片,与许多命题之作相比,值得重视的是,不只是在这个娱乐化泛滥的社会环境中,影片以昂扬的激情为时代作了纪录,为那些为了时代的进步、祖国的富强、家庭的幸福,献出了青春年华、毕生精力甚至生命的普通人的奋斗历程作了纪录,而是,影片中,这种纪录是完全艺术化的。它既是一部催人奋进、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同时又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和艺术精神的作品。它为我们的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化表达提供了新的经验。
我非常赞赏影片的立意。这部影片写了三个方面:时代、社会、人。人是中心,人既能塑造时代与社会,但同时也会被时代、社会所塑造。我们在影片中,体味到的正是这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影片开始,我们看到了1978年几千人泅海大逃港的场面。在一定的环境压迫下,有些人为了生存与幸福,是会不顾一切的。同样是这些人,在时代与社会向着理想前行的的环境中,他们的奋斗显然有了自己的值得肯定的目标。
这部抒写改革开放进程的影片,不再刻意地写重大事件、重大矛盾,而是将重心放在抒写人与社会、时代那种互动的状态,写出生活之河往前奔涌的必然规律。因此它不是一部单纯地为改革开放唱赞歌的影片,而是从生活的深处来抒写改革势在必行的影片。影片中各类人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其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都在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又推动了时代的前行,整个社会的前行。从这个意义而言,创作者对改革开放的理解是有相当的深度的。
我十分赞赏影片的构思。艺术作品的一大规律是个别反映一般,局部反映全局。创作者选择深圳作为故事地域背景是非常正确的。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它的改革进程是有典型意义的。而故事的核心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三代人。以往我们抒写改革的影片,往往注重主要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从厂长、村长写到了市长、省长直至中央领导,或者写的是大企业家,是英雄、是模范。似乎不如此,不足以体现主题的重大。而这部影片却把目光投向了小人物。影片中没有官员,没有富豪,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英雄、模范,主要人物是不起眼的照相师。照相师这个身份的设定和以照相作为贯串细节,我以为它已成为影片艺术上成功的钥匙。
一是,由此确定了影片的纪录风格,因为依赖于事物本身的照相是生活最真实的纪录;二是照相赋于影片以浓重的历史氛围。
影片结尾,我们看到了这个蔡氏照相师家族百年史的照相本,从清朝到民国,一直到当今,是普通人在不同社会中拼博的纪录;从照片中我们也看到了深圳这个城市从一个海边的小渔村、渔火如豆到高楼林立、灯光璀灿的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三是,照相完全融入整部影片的情节之中,成为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链条,联系着时代、社会与人,使故事变得浑然一体。
这部影片在总体构思上采用的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一斑略窥全豹的艺术手法。深圳一个照相世家的奋斗经历,从大处看,似乎是时代大潮中毫不起眼的几朵浪花,但恰恰这几朵浪花,反射出了太阳的光辉,反映出了改革开放对于我们国家与人民的进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照相与照相师一家这是创作者设置的小小的“井口”,只有往下不断地开掘,才成了一口艺术的深井。创作者选择这个细节在这部作品中的重要性由此得以显现。
我非常赞赏电影对照相世家三代人个性、心理、行为的生动而细腻的刻画与描写。艺术永远是写人的,它必须摒弃说教,摒弃空洞的豪言壮语。影片中的三代人代表了创作者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爷爷蔡祥仁是传统的继承者,他的勤劳、刻苦、善良,是老一辈劳动者的宝贵的精神财产。尽管他由于年龄、文化、眼光的限制,有时会显得保守,但在影片他的精神与观念在不断升华。他仍然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核心,他在影片中代表着坚守。
儿子蔡安国,头脑灵活,稍显油滑,但终究不失进取。他在生活中打拼,生活教育了他,他不断地适应生活。最终依靠真诚与努力,成为摄影艺术家。他是电影中变革理念的体现者。
孙子蔡正雄是改革开放中出生成长的蔡家第三代,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创业热情与雄才大略、前瞻意识,强烈地代表着当今最为突出时代的特征:创新。
影片对这几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由于着力于诸多社会因素的铺垫,显得十分真实。影片中他们的身份不断变化,观念时有冲突,而不变的是他们坚韧的品格,对国家的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是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写照,同时他们又是艺术创作中的“这一个”。从这些活灵活现的普通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民族的生机与国家的希望,感受到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
我尤为赞赏的是,这部被视为主旋律的影片所具有的可看性。这种可看性首先来源于那种扎根于生活的人物关系,包括他们之间使人百味杂阵的矛盾冲突。
比如,影片开始不久有一场蔡祥仁发现儿子蔡安国带女友陈文娟来家过夜,又知道其女友是是沙头角倒货的,传统的道德观使他大为震怒;而当他知道儿子女友已怀孕,她在慌张中下楼跌伤,由于担心未来的孙子安危,便霎时改变了态度。这场戏,很有吸引力。老爷子的固执、传统、可爱,蔡安国的燥动与玩世不恭,后来成为蔡安国妻子的陈文娟的任性与泼辣,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影片后尾部分,蔡正雄为坚持独立创业与母亲闹翻的戏,以及贯串始终的蔡安国与妻子时闹时和的戏都相当成功。这些戏不单是因为刻画了他们的各异的性格,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这种性格冲突是带着时代烙印的,他们由此产生的喜怒哀乐也是伴随着历史进程的。人是时代与历史的投影,这些戏因此而显得意味深长。
影片中另一吸引观众的地方是感情描写。情感在艺术作品是吸引观众的内驱力。这部片子的情感描写深沉而不落俗套。影片中有位没有出场的人物,即蔡祥仁的妻子阿莲。在那个无法摆脱贫困的年代,她因为逃港而意外落水而亡,且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老蔡对全家隐瞒了她的死讯,而内心深处又时时幻想着她能回来;这个人物实际上也成为全家所有人的感情牵挂,成为整部影片的情感链条。影片后半部分,老蔡脑血栓发作,几近瘫痪,他不断地挣扎着练习爬楼梯,其目的是为了爬上梧桐山顶拍深圳全景,以慰亡灵。那天晚上风雨交加,他在儿子的陪同下,挣扎着向梧桐山进发,终于在天亮之际拍到了当今深圳的壮美景观。这场戏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又由于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内容也使这种情感变得的颇有历史分量。
我还特别赞赏影片中体现的中国电影人的工匠精神。整部影片制作严谨、认真。故事横贯40年,人物的造型与化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环境与社会氛围亦在不断变化。所有这一切,电影都有恰当而细致地体现。创作者尤其注重历史场面的真实展现。比如,1985年中国工程兵进军深圳特区进行大建设的场面,本世纪初深圳万人马拉松场面,特别是1992年深圳发行新股,引起上万人抢购的场面。这些场面不是历史资料的剪辑,而是重新组织群众拍摄的,环境气氛竟如此逼真,没有一丝工匠精神,是难以实现的。
最后,我特别需要指出的这部影片的导演兼制片人张唯,近40年来他与深圳同甘苦,共成长。在改革浪潮中,他从湖南奔向深圳,从打工仔做起,成为一位卓有成就的企业家,成为深圳十大杰出青年。深圳的变化是他亲历的,深圳的特有氛围,小人物在奋斗中的甜酸苦辣,也只有像他一样亲历的人才有独到的领略。
这部影片的成功,再次证明,沸腾的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源泉,证明优秀的艺术家只有到生活中去才能发现真善美。这应该是《照相师》在创作上对我们的启示。或许从更高要求而言,《照相师》尚有某些不足,比如个别的情节戏剧感的设计与影片总体的纪实风格,尚有不够和谐之处,但是,影片的大气、鲜活与灵动,却是近年同类题材影片少见的。毫无疑问,《照相师》是2018年电影创作的重大收获。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
(原文标题:《时代、社会、人:在互动中前行——评电影<照相师>》)
声明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获取授权请点击“阅读原文”
商务合作微信:21474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