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老龙头、长城
2023年9月16日,我们自驾到了秦皇岛市。上小学的时候学过《山海关》,除了“雄伟”、“壮观”,没有什么印象了。现在的我已经五十多岁,关注点的不同,在此需要先了解它的位置、名字的由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山海关,在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在此地创建山海关,由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所以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北依燕山,东傍渤海,地扼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平时,这里是关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隘;战时则是兵家必争之地。下边是交通图,有助于了解它在我国的位置,就是在鸡脖子这里。
山海关一个弹丸之地,为何成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呢?带着这个疑问查了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山海关的地形地貌
山海关的北部是角山,海拔并不高,但是比较陡峭、险峻,易守难攻,在这里修建了角山长城,角山再往北就是长寿山,海拔要比角山高出很多,是山海关境内最高峰了,这里面的地势更加险要,山上怪石嶙峋,同样是易守难攻,长城依旧修到了这里,并继续往北面延伸,一直到今天的辽宁境内,并与今天的九门口水上长城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山海关的南部就是大海,长城往南继续延伸,一直修建到海里,形成了今天的老龙头,原来被称为“万里长城的起点”。山海关的防御体系以“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中心展开,在南北两侧分别修建了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威远堂、镇东楼等辅助设施,再配以四角的瓮城,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整个城池四周总长大约四千米,一共四座城门,东门“天下第一关”门,西门“迎恩门”,北门“威远门”,南门“望洋门”,关城中心建有一座钟鼓楼。今天,除了天下第一关城楼以外,包括其他的五座箭楼、钟鼓楼,还有四面的城墙以及城门、瓮城等都是后来复建的。
二、山海关的地理位置
1、在军事活动上
山海关距离北京大概二百九十公里左右,现在走高速公路三个多小时就到了,在古代骑快马也就一天的路程,可以说近在咫尺。山海关距北京沿途地势平缓,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无险可守,非常适合大规模骑兵作战,因此,山海关的的战略位置对于北京来说至关重要,基本就是北京的东大门,关乎大明王朝的生死安危,所以,从明朝的中后期开始,就在山海关派驻重兵把守,因而就有了“天下第一关”的美誉。
说它第一,不仅仅是大明王朝东部长城防御体系中第一座重要关隘,更是万里长城的起点,是扼守辽西走廊,拱卫华北平原的第一道战略屏障,一旦被后金南下的大军突破,京师就无险可依,危在旦夕,因而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2、在商贸活动上
明朝的时候,由于山海关处在关内和关外交通枢纽的位置,逐渐形成了边境贸易重镇,这里商贾云集,关内和关外商旅往来频繁,因此,山海关既是军事重镇,又是商贸重镇,也是出关和进关商品的集散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现在依然保存完好的“王家大院”,充分说明了当时商贸的繁荣,这个王家当时是山海关的首富,拥有房屋几百间,据说蓟辽总兵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来山海关的时候,都是这个王家接待,现在还保留陈圆圆居住过的房间。
3、在人口迁移上
同时,山海关还是关内通往关外的唯一通道,也是关内和关外的分界线,当年那些闯关东的人,拖家带口、砥砺前行一路往北,山海关是他们必经之路,今天在山海关城内还有闯关东纪念馆,里面的很多珍贵文物也记录了那段往昔的历史。
三、山海关的军事防务
山海关因为是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更是抗击后金的主战场,所以明朝政府特意在此设立兵部分司署,这是明朝兵部唯一的分设机构,具有独特的军事与政治价值。
清朝自顺治皇帝入主北京紫禁城以后,山海关一带的长城便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山海关作为军事重镇的防御功能便有所下降,仅仅作为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道而存在。
来到山海关景区,首先要通过的是这个城楼,清代通过这个城楼是需要通行证的,那时候怎样能“合法”进出山海关?在山海关办理通关文牒需要前往城门口官文案前办理,拿到通关文牒后需经过盖章后方可入关。
过了这个城门向左拐有条上城墙的路。
上到城墙向下看是这个样子。
城墙上有这个雕像,居中的就是徐达大将军。
站在城墙上,远看城外,就是高耸的燕山连绵不绝。过了山海关就属于关外了。
清代曾经封禁东北,因此有闯关东之说。一般来讲,闯关东有两条路线:一是走水路,直接在辽南沿海地区登陆,但风险较高;二是走旱路,出山海关,但面临“违法”风险。既然有偷渡“风险”,那自然有化解“风险”的买卖,这便产生了早期“蛇头”。
1644年,多尔衮于山海关一片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数十万八旗子弟“从龙入关”,东北地区顿成“无人区”。按照正常套路,清廷应该招徕流民,积极垦荒,发展生产,巩固东北边防,事实上,顺治初期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但自多尔衮去世后,特别是郑成功几乎攻破南京之后,清廷突然反应过味儿来:如若大事不成,东北又住满了汉人,八旗集团该往哪里逃命呢?于是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宣布停止向东北地区移民,而且是“永著停止”,来往商旅需持“印票”方可通行。
山海关是我国的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分界处。内地人称呼东北地区为关外,说的就是山海关以北地区,闯关东就是内地人为了生存,放弃家乡,举家迁移到山海关外东北地区,现在随着交通的发达,东北地区与内地己连成一片。
下边的图片记载的是闯关东经过山海关的场面
山海关和老龙头是两个不同的景区。老龙头位于山海关长城景区以南五公里处,是明代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也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老龙头,最初由明太祖朱元璋的将领徐达修建。1579年,戚继光又增加了入海石城,将老龙头的防御做到极致。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走过大漠,跨过群山,从燕山山脉蜿蜒而下,直冲入海,老龙头因此得名。在600余年的变迁中,老龙头书写了一部历尽沧桑的历史,为爱国主义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下边是两个景区的位置图。
下边是老龙头不同角度的图片。
下边这幅图能直观地把山海关当时的场景表现出来。
以上看到的只是万里长城极少的一部分。 就是这一部分激起了我对长城的万分兴趣。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到了明朝,从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06月24日)至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200多年间,经过先后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的长城。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长城。(现在我们北京经常爬的长城,主要为明长城),以下图片有助于我们了解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它凝聚着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先把万里长城的相关知识搜集一下,到假期带着孩子登上长城,一起感受中华民族的浩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