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概况
游仙区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巴蜀腹地、涪江以东;是成绵乐发展带、绵雅资遂发展环线、成渝西“黄金三角”重要节点;介于东经104°42′15″至105°8′58″,北纬31°21′13″至31°33′40″之间,东与梓潼县、西与涪城区、南与三台县、北与江油市相邻。
游仙区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2016年,辖3个街道、18个镇、3个乡;户籍人口56.19万(2015年)。2015年,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8.25亿元,比2014年增长8.9%。游仙区地处中浅丘地形,海拔最高728米,最低429米;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4°C,无霜期为275天。
游仙区是三国故地,古绵州治所,因东汉高士李意期仙游此地而得名;于1993年1月设区,是中国科技城核心区和绵阳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合国工发组织在中国西部授牌的绿色产业示范区,[1]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2],还是“四川黄金旅游九环线”和“川陕三国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有越王楼、富乐寺、汉平阳府君阙、碧水寺、李杜祠等人文景点。2019年1月25日,游仙区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名称由来
游仙区,据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汉代云游天下的仙人李意期曾在这里修炼,后人乃修游仙观以作纪念,游仙之名是以得之。
位置境域
游仙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介于东经104°42′15″至105°8′58″,北纬31°21′13″至31°33′40″之间,东与梓潼县、西与涪城区、南与三台县、北与江油市相邻,幅员面积1018平方公里。
地貌
游仙区属于平坝浅丘地形,境内山丘连绵,但坡度平缓,最高海拔728米,最低海拔419米,一般均在500-600米之间。
土壤
游仙区境内土壤分为三类:河谷平坝新冲积潮泥土,侵蚀阶地冰水堆积黄泥地,中浅丘陵城墙岩群紫色土地。土壤耕层厚12-18厘米,pH6.8-7.1,有机质含量1.2-2.3%。
气候
游仙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5℃,日照1298小时,无霜期28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约99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每年6-9月。夏季多为偏南风,冬季多为偏北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秀分明,雨热同季,终年风小,无霜期长。
水文
游仙区河流为涪江水系,因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流。除与涪城区邻界的涪江外,境内尚有芙蓉溪,魏刘河、徐东河等大小河流。
矿产资源
游仙区有铁、铜、锌、铅、磷等数十种矿藏和天然气等。
土地资源
据2017年3月游仙区农业局官网信息显示,游仙区耕地面积24891公顷,林地面积29824公顷。
植物资源
游仙区自然植被主要林相是马尾松木林,以及次生灌丛和草丛。乔木代表是马尾松、柏树、青杠。灌木代表是麻栎、栓皮栎、马桑、黄荆。主要经济林木是油桐、乌桕、桑、柑橘等。
水资源
游仙区是武引工程第一受益县区,境内除各大武引斗渠穿境而过,武引沉抗水库蓄水量1.8亿方,同时各镇(乡)还修通了到田间地坝的武引农、毛渠,保证了生产人畜饮水灾年无忧。据2017年3月游仙区农业局官网信息显示,游仙拥有小(一)型水库11处,小(二)型水库95处,石河堰295处,中型渠堰2处,山平塘7302口,电管站651处。蓄引提水总量15643.7万立方米。
越王楼越王楼位于开元场东方红桥头北侧的龟山,该楼始建于唐代高宗显庆年间(656年-660年),唐太宗之八子李贞(被封为越王)为绵州刺史,建造的绵州州衙府第;上世纪50年代仅存部分墙根及残砖碎瓦,2003年市政府拟在原址重建,2011年建成。
越王楼(2)
富乐堂富乐堂,又名富乐寺,位于富乐山高峰—宝盖峰下,右侧为古雷溪,前临芙蓉溪。据《绵阳县志》记载,富乐寺创建于宋,毁于明代兵火;清初重建,咸丰十一年又毁于兵燹,同治三年,僧俗人等又依次重修。原有三进五殿十七楹建筑。明末清初香火旺盛;1985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富乐山
飞龙山景区飞龙山景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东宣乡飞龙山,于2015年9月正式建成,景区占地总面积280公顷,景区内道路总长9.6公里。景区内共有大小景点16个,分别有:烈士公祭广场、老红军墓、纪念碑林、永蛟小径、明义之道、峥嵘之路、瞻思梯、飞龙山村苏维埃政府旧址、杨永蛟旧宅遗址、龙门垭、红军井、飞龙观、跑马场、红军战壕、飞龙洞、红军池。
飞龙山景区(3)
李杜祠李杜祠位于沈家村芙蓉溪桥头,《绵州志》载,李杜祠原系西汉涪翁、东汉著名游方道士李意期隐居之地。唐初州人在此建治平书院(又称左绵公馆、海棕馆),为唐宝应元年(762年)杜甫流寓绵州住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邑人吴朝品以唐代诗人李白籍绵州昌明(彰旺),故于此地建李杜祠并祀李白、杜甫。
李杜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