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火柴,老泊头人的记忆
响应号召,居家静默的第六天。左手拿烟,右手拿火机。刚要点燃,闺女给我递来一盒火柴!!不禁想起了儿时的记忆,如今的怀念!
火柴曾经是家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物品,凡是需要火的地方都离不开洋火。洋火是火柴的俗称,由于起初完全依赖进口所以叫做“洋火”。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使用的洋火就是泊头火柴,直到火柴彻底淘汰出局从来没有改变。在当时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火柴厂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获得巨额利润的企业之一,因此创办火柴厂的企业尤其之多,而在众多火柴厂当中一家名字叫做“泊头火柴厂”的企业是这整个行业的龙头。
印象中泊头火柴的包装简单粗糙,外包装是深蓝色的薄纸,非常易碎。撕开后,里面是十个小盒子,用淡黄色硬纸莎草糊成,一面印着“泊头”,一面印着“安全火柴”,都是红色的字母。推开中间的小抽屉,里面大概有100根红头白火柴棍。
1912年建厂,称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火柴制造厂之一,也是当时河北省最为“现代化”的工厂。1950年改为国营企业,更名为河北省省营泊镇火柴厂。上世纪80年代改制,更名为泊头火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惜乎百年老厂,2006年泊头火柴厂停产清算,宣布破产。2012年9月6日,泊头火柴厂最后一批设备被拍卖,这也意味着曾经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走进了历史,而这一年正好是它的百年诞辰。
建设与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戊戌变法的推动下,在抵制洋货、收回权利的运动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商高潮。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泊镇永华火柴有限公司的建设开始酝酿。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的机会,时任民国代总统冯国璋以四万元现洋入股公司后建成,投产以后,彻底改写了中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公司很是红火了几年。1922年4月至1924年9月,军阀混战,公司再次出现危机。1937年9月下旬,泊镇被日本矶各兵团占领。日寇在中国沦陷区成立“中华全国火柴联营社”,永华火柴公司为天津分社成员。1944年日本投降。公司进行了解放前的第三次改组,但由于泊镇还是敌占区,这次改组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只能勉强维持。
1946年5月10日,泊镇解放。此时的永华公司一片破败。1950年,石家庄裕民火柴厂与泊镇火柴厂合并,企业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当时全省23家火柴厂激烈竞争下,泊镇火柴厂异军突起,所向披靡。
辉煌的业绩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间,火柴厂得到长足发展。到上世纪末,拥有总资产8788万元,员工3100人,占地面积34.58万平米,建筑面积15.14万平米,下设5个分公司和安庆、临西两个子公司。
在这种良性环境之下,泊头火柴成为了人们家喻户晓的火柴品牌,而它自身也一跃成为了也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火柴厂。
曾称雄于世界100余年的“火柴大王”瑞典阿仁科公司代表人英格瓦·莱克斯堡参观泊头火柴厂后说:你们的设备使用效果和管理是出色的,你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火柴厂,你们应当是“火柴大王”……。
对泊头经济的贡献
火柴厂对泊头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末,火柴厂为泊头贡献了巨额的税收。在笔者的考证中,上世纪50——70年代,泊头的几个车队和火柴厂占据了泊头经济的半壁江山。泊头人以做火柴厂工人为荣。任何一个在火柴厂工作的人,都足以让邻居们羡慕不已。
柴厂养活了半个泊镇,原因是,火柴厂是泊镇最大的工厂,撇开上千名产业工人不谈。那个年代火柴盒都是人工糊的,工厂把糊盒原料发放到各家各户,定期收回。那时的泊镇90%的家庭都糊盒,普通家庭妇女是主力,孩子们放学回家后没别的事。放下书包就是糊盒子。笔者的父母辈大概没有不会糊火柴盒的。当时人均收入低,糊火柴盒可得一定的收入补贴家用。以至于镇区周边的村都有糊盒的,是农民增加收入一条途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就会被无情地淘汰。改革开放后,随着耐用、便宜、好用的打火机迅速普及,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火柴消费急剧萎缩,销量一天不如一天。市场经济的规律使然,火柴厂破产了。标志着这个煊赫百年的世界火柴大王亚洲龙头,熄灭了它最后的光,彻底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这种结局也印证了西方一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很少有企业能持续百年以上。火柴厂对泊头经济的贡献,对泊头人民的贡献,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永远难以忘怀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