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之谜(三)五代秦王李茂贞墓,奇特的建造方式,疑惑不解的遗憾
坐标:陕西宝鸡
地点:距宝鸡市北2.5公里处
墓主:两座墓葬,分别为李茂贞与妻刘氏。
结论:双墓皆被盗,依然有重大发现,但李茂贞的墓令人费解。
在发掘李茂贞墓之前,先简单了解下五代史和李茂贞,好在小弟对此略知一二。
如果把华夏文明史比作项链,那么五代就是一块“蛇宝石”,危险而神秘。
五代是一段中国历史大分裂时期,从朱温逼迫唐昭宣帝让位开始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为止,前后53年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局部”中央政权以及十个地方政权。
五代是连接唐宋两朝的轴线,十国与五代是共生关系。
李茂贞原名宋文通,河北人,和众多藩镇割据节度使一样当兵的丘八出身,曾击败黄巢部将尚让、护驾唐僖宗李儇(xuān)有功,赐名李茂贞,封武定节度使。之后屡立战功,加封凤翔和陇右节度使。公元890年,李茂贞受封陇西郡王(今甘肃天水、兰州)。
李茂贞胆子越来越大,要挟皇帝、目无君主。曾进攻长安,焚烧皇宫,大肆劫掠。把个唐僖宗吓得到处跑,不降罪与他反加封岐王,相当跋扈。
这些“荣誉”绝对是一刀刀砍出来的。
李茂贞曾和后唐李存勖有过节,李存勖登基大宝之后李茂贞很紧张,小战神太厉害惹不起,遂向后唐称臣。李存勖念其是旧臣不加责怪,封为秦王,李茂贞这顶秦王帽子没戴多久就死了。
李茂贞生前开府设百官,以其所居为宫殿,称其妻为皇后,各种仪仗皆跟帝王一样,然而为何没像其他人那样称帝呢?
“以妻为后,鸣梢羽扇视朝,出入拟天子”
其实,李茂贞屡被河东、后梁和王建所建立的前蜀所败,到后梁末年,其领地只剩七州,有心无力呀。
李茂贞就说到这,我们开始聊正事儿。
同其它墓一样,李茂贞的墓也是因盗而起。
2000年一个晚上,陕西宝鸡北原上某村周围发出一声巨响,村民感觉是爆破的声音,遂向有关部门报告。
早在多年之前,文物部门就已经注意到北原这块突出的台地。当地年长的村民介绍,小时此地多石人、石马。村民割草的同时,还在石头上磨过刀。
这些石人石马叫石像生,又叫翁仲,是帝王仪仗和卫士的代表。在明代,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
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这种做法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一直沿用。
石像生这种葬俗,朝廷有严格规定……
明孝陵石望柱
公侯和一品二品官员设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马、石人各一对。
三品官员设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马各一对。
四品官员设石望柱、石虎、石马各一对。
五品官设石望柱、石马、石羊各一对。
六品以下不准设置石像生。
从陵墓前石像生的摆放数量和样式就可大致分辨出墓主的品阶。
李茂贞陵前神道石虎
石羊
石马与马官
手持长剑的武官
老村民回忆,当年这里还有石碑,石碑正面篆刻的头衔是岐王而非秦王,而秦王名号则篆刻在背面。这块石碑也早已不知所踪。
现在是发掘这座大墓的时候了,不仅是李茂贞的墓,在它边上还发现另外一座古墓。
李茂贞墓南北长45米,东西宽22米,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
西侧古墓南北长32米,东西宽16米,面积510平方米,整整小了一半。
这一东一西两座古墓,极有可能是夫妻墓。
小的墓葬编号为1,大的墓葬编号为2。宝鸡地区先前出土的都是秦代墓,墓型比较简单,是竖形土坑墓,这个1号墓就比较复杂了。考古队决定先发掘1号墓,积累些经验, 当年4月9日发掘正式开始。
一般首先发掘墓道的位置,通过墓门进入主墓室。
原本认为1号墓很深,结果一周之后墓道就显露出来,出现了一个三米多宽的砖砌屋檐形状构件。考古队从未见过这样带有房屋结构的墓穴。
随着挖掘向下延伸,很快,一组砖雕显露出来,内有仙鹤,代表驾鹤西去,飞升仙界。
砖雕以浮雕的手法雕刻着一位身穿白色常服、胸前扎布巾、头戴花冠、面目和蔼、体态丰盈的妇人。妇人手持长笏(hù)恭顺地跪坐在展翅飞翔的凤背上,左右仙鹤盘旋,前有仙人引导,整个场景在祥云的映衬下宛如仙境。砖雕图案被称为乘凤驾鹤西归图。
当整个建筑结构完全显露出来后,这座奇特的建筑,简直就是一座古代高楼的微缩景观。
端门全貌
屋檐下方上层建筑中央是三间大殿,大殿两侧斜向伸出两间厢房。令人称奇的是,两块砖雕门扇半遮半掩,各有一女子探头张望,意为迎来送往。
高楼自上而下的第二层是复杂的亭台楼阁和勾栏挑檐,再向下斜坡形的屋面上面覆盖着的简瓦清晰可辨。
这是一座极为罕见,被称为“端门”的古代墓葬建筑,整体高8米,宽4米。
中国古代皇城南门大多也使用这个称呼,例如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明清时期的北京紫禁城都设有端门。端门相当于生前居所的头一道大门。
不同于一般石质墓门,1号墓高大华丽的端门完全由青砖砌成。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端门用砖来仿造木建筑的风格,在逐层抬高的同时又逐层向后缩进,仿佛使用了西洋素描中透视技巧,生动的人物造型,繁复的楼阁勾栏,精巧的挑檐栏板,美轮美奂的砖雕图案,以及端门两侧朱砂重涂的砖砌倚柱,循序渐进,层层叠叠,无一不显示了超凡的建筑构思与制作工艺。
正常情况下,端门的下方有个入口,入口被石门封堵,打开石门就进入地宫了。
然而,端门完全暴露以后,看似入口的位置填满了石块。经过仔细研究,这些石块儿竟然不能抽出。端门是由底向上逐步堆砌而成,根本就没有横梁这一结构。如果抽出石块,端门必然坍塌。
这种做法可使盗墓者无法通过这里进入地宫,如果有人在不了解其中缘由的情况下抽取石块,就会因为塌方送了性命。这真是一个复杂而又危险的防盗机关。
问题来了,即然不能进出,工匠们又该如何修建端门后的设施,逝者该如何下葬呢?
考古队员在无法通行端门后,发现了一个2米乘2米的庭院天井,回填时要打夯压实。
唐代墓葬多为天井墓,据说天井的数量或多或少关系到墓主的地位,但天井除了模拟人间生活环境外没发现其它实质意义。比如唐中宗李显的长子懿德太子,墓内有七个天井,早已超出品阶意义。
通过天井垂直向下挖掘,考古队员进入了地宫内部被称为前庭的空间。墓室前庭就像是一套住宅的庭院。在庭院两侧的廊壁上,队员们发现了许多图案精美,内容丰富的砖雕。
进入后首先发现通往端门的石门已经倒塌。石墓门没有门轴儿,而石门并非自己倒塌,而是外力使然。看来有贼先人一步了。
古代墓门,通常带有门轴。当墓主下葬之后,封闭石门,启动门后的自来石将门抵住,除非暴力破拆,否则无法打开。看上去挺神,其实道理很简单,也不是完全打不开。
石门制作时预先在内侧中部打制一个凸起的石坎,当逝者入葬后先关闭一侧石门,另一扇半开。将自来石下端放进地面的凹槽内,倾斜靠在半开的石门上,然后将石门慢慢往外关闭,自来石随着角度的倾斜滑下门上的石坎,当石门关闭时,自来石滑正好落到石坎下卡住石门,关门大吉!
据文献记载,万念俱灰的崇祯帝自杀之后,他葬于田贵妃之墓,用的一种叫“拐打”的钥匙开的石门。至于拐打是何模样现已无从考究。另外在开启定陵石门的时候,考古队员使用一根开口的铁条,从门缝中深入进去顶开石条,打开了石门。
总之,石门被暴力放倒,前室在劫难逃。
果不其然,前室已空无一物,但在墙壁的上方发现精美的鸳鸯牡丹彩绘砖雕,这类装饰用砖雕五代时非常流行。
廊壁上镶嵌着轿夫抬轿的图案,其中八人抬轿图由六块砖雕拼合而成,轿夫身着白色衣物,红色长衫系于腰间。整组砖雕保存完好,刻画细致入微,又不失生动俏皮,人物形象跃然而出。这些砖雕的价值堪比金银古董。
在空旷的前室,考古人员发现两座耳室。可是在清理过后,人们还是大失所望。两间耳室紧邻端门,应该是主人出行存放出行物品的库房,现已空空如也,只在入口处发现两组砖雕作品。
两组砖雕分别命名为“汉人牵马”和“胡人牵驼”。当时李茂贞管辖之地正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墓主是李茂贞夫妇的可能性又进了一步。
为保护这些砖雕,防止掉色,考古队聘请的是秦俑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用的是保护秦俑的方法和材料,可见这批文物的价值相当珍贵。
在淤泥里,考古人员发现不少鎏金小件儿,这些都是门钉护角。看来在石门后面还有一道木门,因时间久远早已腐朽无踪了。
通向地宫的墓道堆积着大量的淤泥,几乎堆到了券顶。一般墓葬内有淤泥很正常,但像这么高的堆积就不正常了,地宫淤泥如此之厚,肯定存在一个不曾掌握的盗洞。
在清理完这些淤泥之后,进入地宫后首先发现的是一块石制方形墓志和一个石函。
墓志分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紧扣在一起。志盖上刻有“晋故秦国贤德太夫人墓志铭”篆体大字。志石篆刻有“夫人刘氏,天福三年封秦国太夫人,五年加封秦国贤德太夫人”的介绍。由此看来,这位太夫人加封之时,其夫已亡,封号是以其子嗣的角度加封的。奇怪的是,墓志通篇没有提及李茂贞的名字。
但墓志中标注了“顾忠武军节度使李从曮(yǎn),贤彬州行军司马李从昭,前凤翔衙内都指挥使李继暐(wěi),皆其子”的字样。上述三人都是李茂贞的嫡子,墓主是李茂贞的夫人无疑了。
另外,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这个墓志,而是墓志前面的石函。石函高35厘米,长47厘米、宽34.5厘米,有底有盖、造型精致、刻画有多种纹饰。
它重且坚固,想必里面一定有重要的物品,稍后我们将在实验室打开它。
同样发现的还有地宫穹顶上那个显眼的盗洞,它像一只大口,无情的嘲笑着盯住它的人们。
墓室长宽5.4米,穹顶距离地面也是5.4米。除了南面的入口,东西北三侧还各有一间带甬道的耳房。墙壁上有十多个龛洞,空无一物。从形成的盗洞痕迹以及墓室内一层层清晰的瘀土来看,应该是建成不久即被盗掘。
除了那个恢弘的端门和墙壁上的砖雕,其它收获寥寥无几,全墓已被盗空。
现在,经考古专家确认,逝者先被安置在墓室,然后封闭石门,最后在修建最外层的端门,这种从内至外的建造方式还从未有过。
这端门可不是短时间能修起来的,这些工匠们,一边干活儿一边守着石门后冰冷的尸体,忽明忽暗的烛火中,仿佛石门的缝隙内有一只眼睛在盯着他们……一想到这,后背一阵发凉。
2号墓
考古队员猜测,这个东侧的大墓很可能已被盗。但它比西侧墓大了近一倍,能否给我们留点惊喜呢?
事实上不是惊喜,完全是惊愕。
墓口也有端门,但显然比1号墓要差的太多了。还没进去就发现头盔、雷管等物。但考古队员并没有慌张,我们来晚了,你们这帮现代盗墓贼估计也来晚了。
2号墓构造相当简单,仅有墓门、前庭和主墓室,主墓室为长方形,并无一块砖雕,寒酸至极。
东北角同样有个盗洞,全墓除了李茂贞的墓志外空空如也,令人一度怀疑此墓是否李茂贞的疑冢。
考古队不甘心,向墓的下方挖掘7米之深,希望能有线索,但除了熟土一无所获。
写到现在,您一定看明白了,这个2号墓挖的坑相当大,填的土相当多,但墓室造的非常小。考古队判断失误?
其实,考古探查一处墓穴,熟土与生土的界限非常重要,熟土的范围基本代表了墓葬的规模。李茂贞的墓葬熟土范围又大又深,认为其墓规模宏大也有情可原。
写到这里,我们对这对夫妻墓已经了解的比较清楚了,确认墓主身份为二人无疑。墓穴在五代时期就已被盗空,墓内棺椁遗骨都没有了,现在的大唐秦王陵内存放的石椁包括壁画和摆件儿只是仿制品,即便有也会因为盗洞漏水而化为乌有。幸而刘氏墓内的端门保存完好,能让后世对这一独特的构造有最直接的实物了解。
二墓对比
对了,那个拿回实验室的石函是否能给我们一个惊喜呢?毕竟沮丧的事情不少。
工作人员开启石函时有朱砂样的东西流出,打开后内部只有一块略微弯曲的铁板,而且因为时间太久,啥也辨认不出来了。
呜呼……令我们失望的事情真的不少。
这件铁板有人认为可能是丹书铁券,如此厚重的石函,内部空间只能放置这一种物品,若不贵重怎能如此作为?可历史上不曾听说李茂贞有这等高级货。
丹书铁券:以铁为契,以丹书之,以金为匮(guì),以石为室。
我国现存唯一的丹书铁券是唐朝钱镠(liú)铁券。由钱氏后裔捐献,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
钱镠铁券
至于李茂贞老婆的墓志为何对他丈夫只字不提,李茂贞的墓为何前期规划如此庞大而后期又如此简陋就不得而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天马行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