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常出现的"员外"是什么职务,它是官吗,有多大权利
明清小说中常出现的"员外"是什么职务,它是是官吗,有多大权利?
以前看电视或者读小说,都会对"员外"这个词不陌生。
尤其在明清小说中,"员外"这个词很常见,他们通常给人的感觉是家境比较富裕,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有钱人。
其实,不仅小说中,在我国古代,"员外"这个称呼也非常普遍。据我个人理解,员外,应该是名额之外的意思。因为,将军,司马,这些都是正职,已经是一种官衔了,如果在前面加个"员外"应该就是副手或者替补吧。
三国曹魏时期,最早出现"员外散骑常侍"一职,晋朝时,又有"员外散骑侍郎",都是皇帝的侍从官。古代朝廷官职,有正副之分,员外其实属于副职。
这些带有"员外"的官职,虽然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权,但是因为接近皇帝,机会多,求职的人还是趋之若鹜的。而能够担任这一职务者,也是需要一定背景的,要么是宗室子弟,要么是世家大族。
随后,带有"员外"这一称呼的官职逐渐增多。晋朝初年又设置员外散骑侍郎,都是皇帝的侍从官。南北朝时,又新设了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到了隋朝,员外成为内各司次官,地位又提升了。唐、宋、辽、金、元、明、清沿隋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已编制定员之内,成为显赫之位,从明朝以后,员外逐渐成为一种闲职,当时地主和商人可以通过捐银两的方式来获取员外一职。只要肯花银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好比现今的某些"顾问"、"调研员"之类头衔。财富是得到仕途功名的捷径,而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之苦尽可以统统免去。
在历史资料里,也会看到"员外郎"这个词,会认为"员外"就是"员外郎"的简称,历史上真是这样的吗?
实际上不是的。"员外郎"是朝廷正式官员,属于编制之内。明清时期,六部各司都有"员外郎"这一官职,是各司副官,清朝的员外郎还是从五品官员呢。
而"员外",是在朝廷编制之外,没有政治功能,它更像"员外官"。 "员外"就是指有钱人了。并且也会发现,明清时期出现的"员外"会非常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明清的时候,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民间的有钱人,相对于其他朝代也增多。这些商人拥有了财富之后,迫切想要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于是就通过花钱买官来实现。
随着民间买官人数的增多,民间的"员外"也就多了起来。但是,一样东西一旦没有了稀缺性,它的地位也就随之下降。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清时期的员外越来越多,但是其政治属性越来越弱的原因。
虽然不是朝廷官职,但在当时这些员外也构成了一种朝廷掌管民间百姓的方式。虽说明清时期的员外并无实权,而且大多都是通过买官而得的职称,但在当时社会,这一员外世俗化的现象,也很大程度上维系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同时,他们作为朝廷的一种控制手段,也需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历史上就有记载着一些员外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的实例,所以"员外"在历史上也有其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