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对李广赞不绝口?
司马迁为什么对李广赞不绝口?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李广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将领,历经了文、景、武帝三朝,奈何三朝元老,一生与匈奴作战,却一生没有封侯。
西汉之后,多少文人墨客为李广不值,感慨他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飞将无时命,庸奴有战勋”……
被后人尊称为"史圣"的司马迁,对李广的记载也是多溢美之词,当李广的孙子李陵因为投降匈奴而遭到权臣声讨,唯有司马迁一人为辩白求情,结果司马迁被判宫刑。
不论是在史书里还是在工作中,司马迁对李广的同情溢于言表。
那么李广到底是因何能得司马迁的青眼呢?
首先,是李广人格魅力征服了司马迁。
李广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将军,所有跟随他的士兵都心甘情愿为他出生入死,在对匈作战的过程中,李广总是冲在最前面的人,这样的将领是可以得到士兵的敬服的。
不仅作战勇猛,李广还是一个体恤士兵的将军,他爱兵如子。
行军过程遇到粮食水源短缺的时候,路上看见有水源,他总要等全军的士兵都喝上水了,他自己才会去喝水,粮食押运到军中的时候,他一定要让全军的士兵都吃饱了,他自己才会进食。
这就是李广跟士兵的相处之道,他无疑是一个好将领。
在领兵方面,李广也从不苛求士兵,在军队整饬驻防的时候,李广从不要求队形和阵势,他都是让士兵们自由休息,晚上也不安排士兵守夜值班。在文书写作方面,他也很体恤士兵们文化程度不高的缺点,对文书的格式内容要求不高。
这样一个战场上身先士卒,战场下关爱士兵的将军,哪个士兵会不爱他呢?
李广无疑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司马迁对他高看一眼也是可能的。
其次,李广的怀才不遇跟司马迁的际遇相似,让司马迁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
李广是一个有才华的将领,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汉文帝时期,李广还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年轻人,刚刚加入军队,就在对匈作战的大小战役中斩杀了无数匈奴人的头颅,获封汉中郎,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
当时汉文帝还称赞他,如果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后来在,齐国之乱中,李广跟着周亚夫又立下了大功,在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李广总是冲锋在前,在对匈作战的过程中,李广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勇猛和果敢。
奈何,在文景时期,对匈奴是采取怀柔政策,李广空有一颗灭匈奴的心,却于国政无益,一身铁胆雄心并无舞台施展。
到了武帝时期,总算对匈奴采取主动进攻的政策了,但是李广却已经老了,武帝手中握有卫青和霍去病这两员猛将,对年迈的李广自然不太信任,而且李广历经两朝,德高望重,总不好对李广委任太过危险的任务,所以在对匈作战的过程中,汉武帝并没有把军队大权交给李广,而是给了自己的小舅子卫青。
因此,当李广要求卫青让自己跟匈奴正面交锋的时候,卫青想起武帝的嘱托,不能让李广遇险,所以,卫青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而是让李广领军从侧面夹击匈奴。
李广却在暴风雪中迷失了道路,差点贻误战机。
因为这件事,李广羞愧难当,当卫青要撰写战情报告汇报武帝的时候,李广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武帝,竟选择拔剑自刎。
一生都在跟匈奴作战,却在最重要的时机中差点贻误了战机,时运不济已经不足以形容李广的命运了。
而司马迁从小跟随父亲走遍名山大川,以写史书为己任,却因为在朝堂上帮李陵说了几句话就被投入监狱,还遇到酷吏折磨。
在面对死刑和宫刑的抉择时,司马迁为了写史大任,毅然选择宫刑,苟且偷生,只为完成这本父亲交托下来的《史记》。
一段生不如死的时光,劫后余生之后的生活却是遭人耻笑和白眼的屈辱,即使如此,司马迁依旧义无反顾,强忍身心的剧痛,完成这部“史家绝唱”。
这样的人生经历跟李广一样,一生为匈奴而战,却在老迈之际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不同的是,司马迁忍受了下来,而李广无法忍受这样的屈辱,选择自刎而亡。
用笔记录历史的司马迁对过往的历史人物,总是能够感同身受,比如屈原和孔子,他们的郁郁不得志常常让司马迁同情不已。
因此,司马迁非常同情李广的遭遇,但他的记录始终是公正客观的,可能因为同情而对李广的生平会多付诸笔墨描绘,不知不觉中也夹杂了一些情感在里面。
第三,跟李广同时代的卫青、霍去病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他们的起用皆因裙带关系。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因为卫子夫才能得到重用的机会,卫子夫是汉武帝的宠妃,当然卫青和霍去病是有真才实干的,他们不是无能之辈。
但是他们毕竟不是靠军功一步步白手起家的,他们是因着卫子夫的关系,才能一步登天的。
李广却完全是依靠自己,没有任何人脉关系,从一个小兵,一步步成为大将军,在事业上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才攒到的军功和地位。
而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运气好得不像话,因为汉武帝给了他们机会,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一战成名天下知。
相比起李广,那真是时运不济。
故而,跟霍去病和卫青比起来,司马迁自然对李广更加青睐,因为李广符合一般人成功的标准,普通人哪有那么多的好运气。
同时,也正因为如此,李广的自刎才更加让人惋惜。
结语:
尽管从战绩上来说,可能李广不如卫青、霍去病一样那么轰轰烈烈,但是在对匈作战的战场上,李广一生兢兢业业,保卫大汉朝的疆域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奈何时运不济,晚节不保,李广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选择自刎。
就如在乌江边上自刎的项羽一样,无颜面对父老乡亲,只能选择逃避。
自杀也是一种逃避现实。
相比较之下,选择宫刑的司马迁是比他们更加有勇气的真汉子,为了父亲的遗志,为了一部史书,他甘愿选择屈辱的人生,直面父老乡亲的嘲讽,直面自己身体的残缺,因为他必须要成就自己强大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