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曾就职于上海《大公报》香港分部,新中国成立后,本想赴外交部就职,后被拒。返回香港后,在友人的劝说下,开始写武侠小说。终于成就了“凡有华人处、皆能歌金庸”的神话!
1955年,查良镛开始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将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拆开,就成了今日鼎鼎大名的金庸。是巧合,也是必然!
《书剑恩仇录》的背景是浙江海宁的陈家,满清四大悬案之一。金庸老先生功力实在深厚,一出手,就将历史悬疑和武侠小说结合起来。吸引力极高的切入点,再加上老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想不火,都难!
这个时候的金庸,走的明显是中国传统的儒家路线。陈家洛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代表。有文化、有能力、也有小心眼。没有非常强的独立性和领导力的他,注定了,要么失败、要么成为别人的有力工具。这,其实正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人的缩影: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皇帝的臣子。其他的,省省吧!
1956年的《碧血剑》。切入点是明末清初的李自成、袁崇焕。而写的袁承志、李岩,同样也是要么失败远走、要么身死刀下的儒家人物。
1957年的《射雕英雄传》一出,金庸立登武林盟主之位。把一个傻头傻脑的郭靖,愣是写成无数少女的梦中情人。老先生,实在是了得。《射雕英雄传》是金庸老先生儒家思想的顶峰。无论的郭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还是他所体现出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都深深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1959年的《神雕侠侣》,标志着老先生的思想开始向道家转变。杨过的“随心所欲”,正是道家的思想。只要自己能满意,其他的,考虑不考虑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为国为民?做也行,不做也没什么大不了。
这一时期的《雪山飞狐》、《飞狐外传》、《鸳鸯刀》、《白马啸西风》等作品,个人不是很喜欢,没资格评价。
1961年的《倚天屠龙记》,同样体现出的是道家思想。很难想象,以救国济民为己任的儒家中,会出现像张无忌这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人。不想成为所谓的大人物,不想勉强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这,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63年的《连城诀》,则开始描写人性,并体现出佛家的报应思想。这本书,实在是不喜欢。但是,不得不承认,它确实不错。
同一时期的《天龙八部》,则鲜明的体现出了金庸老先生创作思想向佛家的转变。北大教授孔庆东曾评价天龙八部是“无人不冤,有情必孽”!拍案叫绝!!写作手法上,更是体现出老先生纯熟的手笔:开局波澜不惊,过程跌宕起伏。记得,全书一共五本,前四本一直在分别描述乔峰、段誉、虚竹单个的经历。直至第五本的少室山一役,三人才算聚齐,全书的高潮也才真正来临。也就是金庸老先生,换个差一点的,读者早就骂娘、罢看了。虽然中间倪匡的代写,差点将其变成悬幻之作。但是《天龙八部》,还是金庸老先生的佛家思想的代表作。
1965年的《侠客行》,则选择了同卵双胞胎的分别经历。这是金庸老先生原来少有的,脱离历史之作。目的,仍然是体现了劝人向善的佛家思想。
1967年的《笑傲江湖》,则是这种创作方式的充分发挥。没有历史、没有背景,只有江湖、只有人性。估计后世的古龙等人,曾从这里偷师不少。伪君子的岳不群,偏偏叫作“君子剑”,真是绝大的讽刺。浪荡不羁的令狐冲,反而几乎是结局最好的一个。他,体现的是真性情。而很多人,体现的则是伪道学,体现的是霸道、功利!
1969年的《鹿鼎记》,则是金庸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巅峰之作、现实之作。刚开始连载的时候,很多读者打电话问是不是金庸在执笔。但是,事实是,是!经历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创作,金庸老先生,开始回归现实。虽然,韦小宝没有什么真本事。可是,“溜须拍马、见风使舵、花花轿子大家抬”等本领,却比那些所谓的武功更管用。而且,韦小宝从来不自认英雄,只要能取得胜利,银子、蒙汗药、群殴、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而结果,往往比那些自命英雄豪杰的家伙要好得多。“识遍英雄”的陈劲南,不一样是遗憾而逝!事实如此!社会上,历来就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只要你赢了,谁还管你是怎么赢的?!有一种说法,认为金庸是在借韦小宝来写康熙。这个,不敢苟同。
1970年的《越女剑》,太短。金庸的武侠小说,往往是精彩程度和长度成正比的。
1972年《鹿鼎记》连载完毕,老先生宣布就此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
个人认为,金庸已经把传统武侠小说快写上绝路了。后人再想写这种类型的武侠小说,只能是在屁股后面跑了。这才有了后来古龙的求新、求变,有了后来黄易的悬幻系列等等。
纵观金庸老先生,20年间先后完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小说,大都成为武侠小说的典范,在大众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金学”甚至都已经出现。除了“红学”,这是第二家。
武林盟主,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