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募兵制?魏武卒 北府兵 节度使 募兵制的意义和利弊
募兵制,是中国古代兵制之一,很多时候,其会和征兵制一起拿来对比。自从唐玄宗时期,其改府兵制(征兵制的一种)为募兵制招募兵员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宋朝,其募兵制都是主流的兵役制度。顾名思义,募兵制就是由中央政府出钱,凭借自愿原则,招募百姓扩充军队的一种方式。
募兵制起源和发展
说道募兵制的起源,其不能不提到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改革家吴起和他所创建的横扫周边诸国的魏武卒。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时期,各国采用的兵役制主要是征兵制,甚至更早之前,征兵主要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士族和城市人口,不过随着春秋战国战争规模的扩大,这项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以卫国和灭国的要求。
《荀子·议兵篇》中描述道:“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可见其募兵的对象除了需要有良好是身体素质之外,还需要有配套的训练以及良好的福利待遇(土地),因而其建立起来的军队战斗力强盛,一时南征北战,战功彪炳。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以五万击败十倍秦军,夺取秦河西之地;公元前405年,在龙泽大败齐军,斩首三万,公元前354-前350年,庞涓率魏武卒攻破赵都邯郸等等。魏武卒强盛的时期正是魏国国力最盛的时期,其可谓是为魏国强盛立下汗马功劳。
东晋时期,为了应付北方胡人政权的威胁,其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北府军,其也是募兵制的具体体现,其主要是招募徐、青、兖三州流民劲勇,设置流民帅,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军队,使得北方统一的苻坚政权土崩瓦解。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在掌控北府兵之后,其在灭桓玄,镇压孙恩卢循之乱,以及北伐中原灭南燕、后秦等国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朝初期,其沿袭采用的是从西魏以来建立的府兵制,到了唐玄宗后期,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等等因素失去其应有的作用的时候,政府开始采用募兵制代替征兵制,开元年间,京师宿卫、边镇戍兵和地方武力基本上俱为募兵充任。
宋朝沿袭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募兵制,其最初的兵制是挑选强壮军士,分送各地作为标准,并且对于身高体重都有具体的要求,招募为兵者,必须在脸、臂或手部刺字,作为兵士的特征,一旦入伍,终身服役,直至老疾退役。并且为了防止唐中后期节度使以及五代十国那种拥兵自重的情况,其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隶三衙。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宋史·兵志》:“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明朝初期朱元璋设计推行军户制,实质上是一种征兵制,其将军人及其家属设定为军户,专门承担兵役,士兵享有月粮和布帛钱钞等赏赐。明中后期,军户制带来的兵员不足,战斗力低下的缺点显现,东南沿海倭寇海盗危害甚重。戚继光变革采用募兵制,短期内培养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戚家军,使得东南沿海不被日寇骚扰,江南居民能够安居乐业,自己也成为了名扬后世的抗日英雄。
清时期清末新建陆军时,袁世凯负责编练北洋新军,即实行募兵制,要求应募者年龄在二十至二十五岁之间,身高四尺八寸以上,五官端正,体质强壮,没有犯罪记录,且须报明三代以内家人的情况。以后,民国时期,军队亦多系招募而来。
募兵制的意义和优缺点
古代中国,征兵制是政府为了军事战争的要求,强迫要求百姓百姓参军已达到扩充军队的目的,其是作为一种义务存在的,而募兵制的出现,其主要以给予钱财土地的方式募集百姓自愿参军,并且供给衣食武器装备,并且提供一定赋税徭役的优惠,对于百姓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参军压力,并且在一定时期,特别是募兵制设立的初期,其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劲的。
相对而言,征兵制到募兵制,其实有让百姓从半农半兵到职业军人的转变,由于募兵制下,将领长时间统领一只军队,其提高战斗力的同时,带来的是将帅地方割据成为军阀传统,这集中体现在唐朝后期节度使掌握了一个地方的财政,人事和军事统领等等权利,其不服从中央政府的情况屡屡发生,并且最终灭亡了唐朝。同时募兵制由于需要政府出资,往往会造成中央财政的巨大支出和财政困难的不良后果。
总结
总体来说,不论是哪种兵制,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都有其合理的存在体现,都有利弊两方面的左右。相对而言,募兵制中士兵更加专业,或者说职业化,其战斗力在一定时期中还是比较强盛的。比如唐朝中期,宋朝和明朝前期。不过其募兵制在长时间的演变发展之后,其往往会因各种原因不适用时代发展的需求,造成的后果是军阀割据,国力衰退,甚至亡国。其实从当初的国家强弱来说,兵役制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果是单方面的将一个国家国力的强盛说成是兵役制的优劣,这就有点以偏概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