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人物」赵熙
赵熙,字尧生,别号香宋。1867 年10月 10日(清同治六年九月十三日)生于荣县。1884年入县学,1887年入乐山九峰书院。后历教专馆,受业弟子以周善培为最知名。
1891年赵熙中举,次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1893年,应重庆府聘主持府考。事毕返里,与举人曹佺“投牒”知县孟积伸,“指斥吏役苛索之弊”,遭孟积伸“牌斥”,“几酿大狱”。1894年赴京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编修。在京期间与同乡京官刘光第、乔树枬、杨锐等过从甚密。
赵熙到京不久,即爆发甲午战争。时朝臣有战和两派,赵熙极赞同座师翁同和主战议论。同年秋,乞假还蜀。次年应重庆府聘出长东川书院。三年间,培养了不少知名之士,向楚、江庸、冉慈,龚秉权等尤著。
1898年“戊戌”之变,赵熙因母丧守制”不能预政,实力主维新。认为“变法”“功过有不容没者”。刘光第因变法遇害,赵熙特保存其《甲午条陈》及诗文手稿,刘子长述等三人均收学门下,又撰刘大夫传》加以表彰。
1899年,入京复职,翌年京津兴起义和团,随之有“庚子”之变。对清廷利用“扶清灭洋”口号,“奖”团民“当强敌”,深表不满。八国联军陷京,慈禧挟光绪逃陕,赵熙身处危城,洋人搜掠,官军骚扰,《纪事》诗自注云“官军所聚,尸气四达,虽复焚烧不绝,转使人思义和团也”。
1901年,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朝议“废科举,兴学校”以“自强”。赵熙亦主“讲学兴农”,谋“自立于久远”。时泸州倡办川南经纬学堂,延赵熙任监督,因请假还蜀。学堂“规模宗旨,求新于旧”,“用外人日讲之例,参湖北分教之法”。来学青年百余人,谢持、黄树中(复生)、黄方、黄笃、陶闿等,后均成为辛亥起义骨干力量。
1903年,赵熙返京,擢授翰林院国史馆协修,旋升纂修。1906 年父丧返里。1909年服除进京,转江西道监察御史。上专摺请将杨锐“宣付史馆”,又函促锐子庆昶进京缴诏陈情,并代为草奏,意图昭雪。
宣统冲龄登位,摄政王载沣暗弱无能。赵熙先后上疏弹劾庆亲王奕劻、川督赵尔巽、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号称“三大案”。奕劻任首席军机大臣,贪浊纳贿。御史蒋式惺、赵启霖、江春霖等相继弹劾,或被斥外转,或革职,或斥回原衙门行走。在此情况下,赵熙甘冒丢官杀头危险,再次弹劾奕劻,接着又弹劾盛宣怀借债卖路二十余款,铁骨铮铮,“直声”震动朝野。
为了揭露奕劻父子的丑行,赵熙在北京广和居饭庄“题壁”两首七律诗。该诗通俗易懂,又尽讽刺尖刻之妙语,因而迅即广为流传。饭庄主人懼祸将它刮除。
赵熙早负诗名,尤精五律,入京后受刘光第开示,得陈衍切磋,诗名益著。他同陈衍等结诗社,赵熙送杨昀谷入蜀,有《下里词》60首,叙一路所经,一夕而成。人叹其敏捷,章士钊推为“善颂西川第一人。”
1911年春,赵熙游嵩洛。又应汤寿潜、程德全约游杭苏,得纳交词学大师朱孝臧。返京后四川保路风潮起,奏情查办赵尔丰残杀无辜。
1912年赵熙客上海,曾东游日本。返国后,为蜀军北伐,出面协助向日本大仓洋行购买军械。后溯江还蜀,寓重庆礼园。时蜀军政府要员中有东川书院、川南经纬学堂弟子,故备受礼敬。1913年熊克武、杨庶堪在渝倡讨袁之师失败,杨等亡命上海,他“几陷不测”。次年遂返荣县故里。
1916年蔡锷率护国军入蜀,并任四川督军,赵熙应邀曾游成都。1918年朱德任滇军旅长驻泸州,赵熙赠诗有“读书已过五千卷,一剑曾当百万师”之句。赵熙游成都时,同蜀中名流宋育仁、方旭等结锦江词社。“六百日中”填词200余首,“裒录”成《香宋词》,由林山腴“锓版”。赵熙素喜地方戏,所撰川剧《情探》,尤脍炙人口。
1919年杨庶堪任四川省长,约赵熙游成都,寓城西梁园。“文酒之会”所为词,题曰《花行小集》。次年,杨庶堪礼聘赵熙主修《四川通志》,以政局有变而罢。1922年任《荣县志》总纂,1928 年成书,次年付梓,被誉为巴蜀名志之一。1929年,在荣县创办文学舍,学生来自蜀中各地。讲义印行者,有《唐歌行》等。
1936年春,陈衍、张元济等游蜀,与赵熙、林山腴等会于乐山乌尤寺。陈、张去后,向楚等又请赵熙赴重庆度 70 寿。酬唱之作,辑印为《慈香小集》。赵熙又以书法著称,出入颜、王、苏,参以篆隶,行楷尤有功力。今成都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西面碑名即为赵熙题写。抗日战争期间,应冯玉祥请,书字义卖助军。赵熙兼擅画艺。着墨不多,疏澹有神。山水竹木外,偶作人物画,《财东看山图》一幅尤妙。
赵熙晚年益嗜诗。其诗于八代、三唐、两宋,无不兼收,一生作诗 3000 余首。对四川军阀及国民党反动统治,颇多讽刺。陈衍称其诗“清奇浓淡靡不备”,汪辟 畺 誉为“清而能腴,质而近绮”。赵熙“尝五至京师,五出入夔巫”,因家近峨眉,“爱峨眉竺”,“尝七八游,故其诗咏峨眉及夔巫山中景物诗独多”,往往“一景物每数咏之,以极其变。”1948年9月 27日赵熙病逝。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