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被俘后,在禹城“解训团”改造六年,晚年未能见到原配妻子
王耀武,1904年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县上王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父亲与长兄早逝,在母亲培养之下成人。9岁时,入本村私塾读书。19岁时,投亲到天津,在一家烟草公司充当干杂活的工人。后南下上海,到马玉山糖果公司当了店员。
1924年冬,黄埔军校在广州招生,便前往投考。1924年11月,正式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
王耀武是名将,国军中将军衔。因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1948年9月28日,王耀武在济南战役中被我军俘虏。
被俘后,王耀武很快被送到了华东军区司令部所在地益州(青州)。抵达青州之后,他再三向政治部提出一个请求:面见陈毅。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和陈毅之前有过一面之缘。
只是王耀武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陈毅虽然对外仍然身担华东军区司令员等职,但实则他人根本不在华东军区,而是在河南宝丰,任中原局第二书记,同时兼任中原野战区第一副司令员。
陈毅这些身份在当时属于军事机密,不宜公开,所以王耀武当时没能见到陈毅。经过华东局商议后,派政治部主任舒同去见了王耀武。
陈毅 粟裕等人
王耀武被俘后,“比较”能够看淡个人荣辱得失,第一个站出来,在华东新华电台对国统区的同僚喊话:“……我呼吁各战区有良知的国军同僚,迅速放弃战争,早日实现和平!”
国军中威名显赫的王耀武这番喊话,对蒋当局的官兵影响甚远。
1950年,第三野战军在苏州成立了解放军官训练团(简称解训团),将华东地区被俘军官四五百人,集中于苏州相门外,教育改造。召开清算蒋美罪行大会,各自交代历史,写对台同学、同事广播信,让被俘人员认识到“认罪服输是进步动力”。
王耀武
1951年3月,“解训团”迁到山东禹城,驻有六年之久。“解训团”团长由华东军区联络部长兼任,负责实际领导的是政委言一之,副团长刘泗滨。
“解训团”被编成四个中队,第一队成员是将官;第二、三队是中校、上校;第四队则是中统、军统、特工人员,部分县长、行政专员,厅局、省政府、省党部委员。王耀武、李以劻、庞镜塘、陈金诚、牟中珩、刘镇湘、孙良诚等军级以上人员编入第一队。
王耀武作为国民党高级军官,被俘后,很担心自己的命运,因为他明白,自己曾经追随蒋介石参与围剿红军,尤其是与方志敏红10军的遭遇战,还有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等重大战役,深怕共产党和他算。后来,主席叫罗瑞卿大将转告他说:“你功是功,过是过。你的抗日功劳我们是会永远记住的,只要你安心改造,你很快就会回到人民中间的。”王听到后非常感动,从此之后,在改造中十分积极。
刘畴西 方志敏 王如痴(从做至右)
在改造之初,被俘国民党将领在思想上存在很多问题,对改造存在抗拒心理。为了把这些人改造成新中国的建设者,“解训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解训团”住在禹城天主教堂内,除不准外出,在院内可以自由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解训团”对被俘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不称犯人,一律称“同学”。1952年夏,“解训团”组织学习马列主义、中国革命史等课程;,每个单元学习后还要做一次总结,学习时可以相互讨论,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期间,著名作家夏衍曾应邀到“解训团”讲课。王耀武读了《联共(布)党史》《中国共产党三十年》等数十本革命书籍,对过去的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诚恳的忏悔,流露出对人民的愧疚之情。
1953年,“解训团”又组织被俘成员编篡《国民党统治中国二十二年史料》。成立历史调查研究组,分三个队。第一队调研组,负责国民党党政军的上层政策法令、决策;第二队调研组,负责国民党战役资料;第三队调研组,负责特工及历史事件。《史料》包括大革命(东征北伐)时期、十年内战时期、八年抗战时期、三年人民战争时期四部分内容。
王耀武(左一)
负责人有:王耀武、庞镜塘、罗学万、贺钺芳、李以劻、吴文光等人。王耀武负责政治小组工作,既要写述,又要编纂,十分繁忙。王耀武所写的死守宜黄反共战役,围攻方志敏的谭家桥之战,济南战役均很详实具体,为史家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进行思想改造的同时,还根据战犯体质,组织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修建石子路面,植树,手工制作家具,缝制被服,从事农副业生产等。每日半天学习,半天劳动。
为活跃业余生活,还新建房屋,开展体育活动和看电影。组织他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一些京剧爱好者,他们自己排演了《将相和》等曲目。剧团演节目时,王耀武是积极参加者。
他们每月伙食费约14元,食品丰富。为了使伙食办得既有营养又美味可口,还特地在济南请来了一位厨师,为他们精心烹调。后来,不少家属来探望,亲眼看见“解训团”的环境和生活这么好,都说:“想不到共产党对你们这样好。”她们来的时候,总认为是“探监”,接见时只能隔着铁栅栏谈话。万没想到,她们不但受到解放军的热情接待,还允许与自己的亲人坐在会客室里面谈,临走还用汽车送上车站。这使王耀武等人和被俘军官家属们受到深刻教育,真正感受到了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天壤之别。王耀武对此感慨万分,也加速了自身改造。
王耀武左三
1957年2月,“解训团”管训处由禹城迁至济南。
王耀武在我党的教育下,思想转变较快,赢得党和人民的宽恕。1959年,王耀武与杜聿明、宋希濂、溥仪等10人获得第一批特赦释放,被安排在全国政协任文史专员,后他被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耀武被特赦后,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与家人联系。这时,其妻郑宜兰带着孩子生活在香港。有关方面与郑取得联系,希望她能带着孩子们前来与王耀武团聚,但王耀武却在随后收到了一纸离婚协议书。
跟王耀武同一批特赦的战犯沈醉,后来在回忆录里称,王耀武的妻子跟他的副官在一起,因此才跟王耀武离婚。沈醉还将王耀武得知此事后的反应描写得活灵活现:“王耀武一气之下,马上手脚发抖,几乎当场死去,虽经抢救,也变成了半身不遂,如果他迟点出来,也许还能多活个十年八年呢!”
这终归只是传言,女儿王鲁云曾对此郑重辟谣,并明确表示,她母亲跟父亲离婚后并未再婚,而是跟几个儿子一起移居哥斯达黎加,直到终老。
王耀武与郑宜兰是相爱夫妻,这勿庸置疑的,郑宜兰选择离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痛苦的选择。但对王耀武来说,这却是一个精神上非常大的打击。从国民党中将司令到阶下囚,又在监狱里坐十年牢,出来后多么渴望得到家人的照顾、关心。妻女都不在身边,心中的苦楚是说不出来的。
1965年,《大公报》社长费彝民找到在香港的王鲁云一家,邀请来北京与王耀武团聚。王鲁云得到消息后非常激动,带着七岁的大女儿黄惠珍,坐火车到广州,乘飞机到北京,时隔十七年见到了自己的父亲。
这次见面只有一周时间。在外孙女黄惠珍的记忆中,那次“讲话都是悄悄地,室内光线也不足够,人们穿着的衣服颜色也暗,脸色也是暗的,声音低沉。”但毕竟见到了自己的父亲,王鲁云心里还是颇感安慰的。
在那一周时间里,王鲁云还见到了杜聿明、郑洞国、宋希濂、廖耀湘等旧时的伯伯,请他们吃了饭,买了烟、肥皂、牙膏、牙刷、糖果等东西带给他们。这些昔日的司令、将军们,接到王鲁云的礼物,一个个都高兴得不得了。
在见到女儿一年后的1966年,王耀武在周总理关心下,与北京八十二中教师吴伯伦结婚。
1968年,王耀武病逝于北京。198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为他与溥仪、廖耀湘等三人补开了追悼会,置骨灰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就像毛主席说的,王耀武抗日的功劳,人民没有忘记。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因为版权问题需要删除原图,请第一时间通过私信联系本人,我也将尽力配合一切维护原作者版权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