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核心内容,就是这一个字!
《金刚经》在佛教界流传甚广,千百年来,一直有人在不断研究、受持。作为佛经中的重要部分,《金刚经》以其“缘起性空”而闻名。那么,《金刚经》的核心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虽然《金刚经》有五千余字,内涵博大精深,但是其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字,这个字就是“空”字。
很多人听说过佛门中人讲空,所以出家也被称为“入空门”。很多人以为,佛门中所谓的空,就是看淡世上的一切,不执迷于任何事物,因为它们最终会成空。
可以说,这种认识,只是空的无数内涵中的一种。《金刚经》作为大乘佛教研读、修习的经典,其中的空,远远不止人们所认识到的这种空。
那么,《金刚经》中的空,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金刚经》中比较经典、普遍被人们所知道的一句话:“心有所住,即为非住。”
众所周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这颗心,指的是自己对外界,甚至对于自己,会有一定的认识。只不过,佛陀对于人的这种状态,称之为“心有所住。”比如我们看外界,认为自己生存在一种物质世界当中。但是这种物质世界,在佛陀看来,他是虚幻而不实的。并且,《金刚经》中说:“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不仅“世界”如此,“微尘”,甚至佛的“三十二相”都是如此,都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这句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就是如来所说的世界,其实都是一种假象。要想认识到它的真相,必须将人的心,达到无所住的状态。
当你的心,停留在“微尘”上时,你会在其中,反复思量:微尘是什么样的,会有什么特点,会有什么变化。然后人会怎样在其中生存,等等。当你的心落在“世界”上时,其念头也会随着世界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这就叫“心有所住”。
正因为你的心,有所住,所以,外部的世界,也会产生这种变化。由此,会让你在外部发生变化时,让心也发生变化。同时,你也会在心的变化下,对外部的世界,产生一种不同的认知。
这种现象,就是由于心有所住所带来的一系列结果。最终,你会在这种无尽循环中进行反复,这颗心,就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
佛陀看到人的这种状态,为了让我们从“外部变化会改变自己的心,和自己的心会改变对外界的认知”的这种无尽循环中,彻底解脱出来,就告诉我们,要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也就是,不管外界怎么变化,也不管心里想什么,都不要受它们的影响。这就叫无所住。这种无所住,并不会是无所适从的那种状态,而是有另外一种状态相辅相成的跟上。
佛陀的看法,和我们的看法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得知事物到了终点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这种终点,并非就是事物的真正终点。佛陀能看得更远,甚至能看到事物的最终。
当心无所住的时候,佛陀告诉我们,这个时候,人的清净本性就会出来。
众所周知,《金刚经》可以让人明心见性。但是它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心无所住。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在任何事物面前,都不动心。
一个人能做到不动心,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空。
这个时候,外界没有发生变化,事物也还是那些事物。但是人的心,却发生了变化。它由一看到微尘,会觉得“这是微尘”,看到世界,会觉得这是“世界”,变化成不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动心。用《心经》中非常经典的一句话说,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不管任何东西,你看到它,都不会在起心动念。没有了任何的杂念,保持着一种“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状态。这种空,并不是外界的东西不存在,而是我们的各种妄念,不存在了。
所以,《金刚经》中的空,真正指的,就是没有任何妄想执著。
玄妙所在。